主页 > 美食 > 美食家 >

那些熟悉的上海早点

时间:2010-08-09 19:41    来源:和讯网
生煎   这是上海人都熟悉的著名食品。一口庞大的圆底平锅内排放着只只生煎馒头,用油煎,再喷若干次水,每隔三五分钟就有伙计费力地翻转几圈,旁边是排着队翘首张望的人们。几次开锅操作,终于看到伙计洒上葱花和芝麻,熟悉生煎的人便知道完成了。生煎包底部呈金黄色,外面硬香带脆,内里则软而松,肉馅鲜嫩,稍带卤汁,咬嚼时,还有芝麻或葱香,以出锅热吃为味最佳。“四大金刚”   名头起得吓人,其实内容只是大饼、油条、糍饭、豆浆而已。大多数人不会同时买齐四大金刚开吃,基本都是前三者中的一款搭配豆浆。时至今日,四大金刚也是上海街头早点摊商的必备品种,其中以油条最受欢迎,往往最先售罄,想吃油条还需赶早。传统糍饭以糯米包裹油条,老早的吃法是加点糖,现在则衍生出加榨菜、咸菜、辣椒、肉松、火腿肠等配料,形状也由从前的滚圆一团渐变为类似寿司卷的长条形。粢饭糕   在著名的四大金刚里,据另一种说法,位列其中的乃是粢饭糕而非糍饭团。无论如何,说到上海点心,尤其是早点,粢饭糕是确定、肯定,以及一定要提到的。四四方方的一块,油炸至金黄,咬起来喷香松脆。一样是油炸,因此做粢饭糕的早点摊往往和油条摊并存。中式快餐店里供应油条的有很多,相对而言粢饭糕就比较难觅芳踪。反而是餐馆里越来越多地将粢饭糕列为点心,切得更精致,卖得更金贵。其实粢饭糕的另一个传统,聪明的上海主妇往往是用家中的隔夜饭自己做,不仅解决了家里人的早点,还“环保”地消耗了剩饭,一举两得。蟹壳黄   上海人吃的另一款“名点”,就是“蟹壳黄”。它与著名的“金华酥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蟹壳黄”更合上海人的口味与习俗,内馅没有金华酥饼的“猪肉膘油”,但是却同样松、脆、香、酥。因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而得名。旧时,店门前放一只立式大烘缸,一边做,一边烘,一边叫卖,热吃味道最好。前几年,“蟹壳黄”在路边小摊头都能买得到。现在若想一尝滋味,恐怕只能偶尔在小菜场的角落里寻到。老虎脚爪   这一款上海传统点心已基本消失,即使市面上有,也不复昔日的正宗滋味。它的制作方法正是它绝迹的主要原因。每天早上的早点生意热卖结束之后,店家就要封炉子,好节约煤球。但炉里还有余火余温,直接封死太浪费,于是就有师傅把做大饼多余的面团摘成小块,先贴在炉膛里,再封炉口。因为炉内余温有限,所以面团体积不能太大,又因为面团太小,不容易粘在炉壁上,师傅的五个手指就特别使劲,于是粘的同时就在它背面形成了“老虎脚爪”的形状。一直烘到下午三四点钟店家开始准备做晚饭生意,才重新开炉。这时经过五六小时的微火烘焙,“老虎脚爪”散发出特别的香味。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大饼炉子改为电炉,“老虎脚爪”便日渐式微。开始还能在小弄堂、老城厢觅到,现在已基本绝迹。小笼包   作为知名度甚高的小笼包,要了解它在上海的受欢迎程度,只需去老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那里无论天晴天雨,永远排着长队,都是冲着小笼包去的。早在上海开埠前就已经流行,据说是从苏州太仓一带流传过来的。个小、皮薄,汁多味鲜而得名。和其他徘徊在消失边缘的传统早点相比,小笼包的前景无疑可算光明一片。不仅有专做小笼包的饮食店,其他大小饭店也都将小笼包列为"点心"必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内容投稿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8-2011 www.VogueChines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风尚网 [ 蜀ICP备081098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