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务机时代已经到来?
导读:公务机是私人飞机中的一个分支,属于高端品种。“国民生产总值预计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这将带动内地公务机市场的发展。”
3月24日,金鹿航空宣布今年其新增公务机的数量达到惊人的12架;3月26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公务机基地开业;4月1日,空客高端公务机来内地进行推介;4月3日,空客、波音、湾流、庞巴迪、塞斯纳、达索、贝尔、巴西航空等国际公务机巨头齐聚三亚奢侈品展上寻求商机;4月5日,赵本山购买的公务机“本山号”起飞……
从1995年进入中国内地的公务机经过10多年的缓慢发展后于近期突然出现市场井喷,而这一看似偶然的现象背后却有着必然的诱因,那就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放大。
在不到半个月中,原本在中国内地高处不胜寒的公务机突然不断闯入人们视野,有业内人士称,如果把整个产业比做一架公务机,那这架在地面待了太长时间的飞机现在终于驶入跑道,随时准备腾空而起。
内地现首架顶级公务机
公务机是私人飞机中的一个分支,属于高端品种。“国民生产总值预计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这将带动内地公务机市场的发展。”不久前,空客公司公务及私人航空部副总裁在北京表示,他此行的目的除参加海南三亚奢侈品展外,主要会见其在内地销售出第一架ACJ公务机型的买家金鹿航空。他的到来也传达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空客要发力内地公务机市场了。
据介绍,空客公务飞机在亚太地区的订单数达到25架,其中20架来自中国内地。该公司的预测,由于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内地每年需要约5架大型公务机,而空客希望占领一半的市场。
预计今年下半年,海航集团旗下的金鹿公务航空将接收首架ACJ。“与传统公务机相比,空客‘公务型’飞机具有更宽敞的空间和更好的舒适度。”金鹿公务航空执行董事长兼CEO张逵表示。
此次空客卖给金鹿航空的公务机被称为内地首架顶级豪华公务机,可搭载29名乘客,航程可从北京辐射到全球绝大部分城市,其客舱配备了卧室、会议区、健身房、卫生间和吧台,甚至在飞机上还可以淋浴,乘客在空中可享受五星级酒店服务。
据了解,一架普通公务机价格一般不超过5000万美元,包机价格在4万元人民币/小时,而一架像空客ACJ这样的顶级公务机价格在6000万美元以上,要租用这样一架公务机的价格也要比普通包机高3倍多;目前,ACJ对外公布的每小时价格租金为14.88万元,因此高端公务航空业务具有更丰厚的利润。
有关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上空将出现800-1000架公务机。面对中国公务机市场的巨大商机,国外各航空公司和飞机制造商也都跃跃欲试。 加拿大庞巴迪集团、法国达索公司、巴西航空等纷纷进入,欲争夺市场蛋糕。
谁在消费公务机
与金鹿接收的顶级公务机相比,4月2日飞抵沈阳机场的一架庞巴迪挑战者850型公务机,同样受到了各方极大关注。因为这架飞机被命名为“本山号”,是赵本山的本山集团花2亿多元买下的第一架公务机。
据业内人士介绍,像这样一架庞巴迪挑战者850型公务机,平时维护费用包括日常维护、保险等,大约需要上百万元。而像空客ACJ这种顶级豪华公务机,其每年的运营费用将超过千万元。如此昂贵的奢侈品,其消费群体一直以来都被外界所好奇和猜测。
据空客公司客户事务首席运营官雷义透露,空客公务机在内地有三个细分市场:政府、企业包机和航空公司以及富裕人群。实际上,内地最早的公务机消费群是来自世界500强的在华企业,1995年左右,壳牌等海外石油巨头因为要到内地偏远地区开展业务,经常会使用公务机,但海外公务机到内地会遇上空中管制等诸多问题难以起飞,他们不得不租用境内的飞机。海南航空(8.61,0.00,0.00%)在当时引进两架庞巴迪里尔公务机从事租赁业务,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最早进入内地的公务机。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0胡润财富报告》,内地现有87.5万个千万富豪和5.5万个亿万富豪,分别比去年增长6.1%和7.8%。其中,1/6的富豪计划购买私人飞机,表明了这一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而民营企业也逐步成为主流客户群体,“几年前,我们的公务机鲜有人过问,但现在一架飞机已经出现有4个客人争租的局面”。
另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大部分人买飞机是有实际用途的,而买家主要从事能源、环境控制、房地产、矿产等行业。”例如王斌集团主要是希望从义乌总部用直升机飞到他在福建邵武的工厂,天瑞集团是为了配合一个旅游项目,而此前被热炒的一家民营医院则是为了医疗服务。
在刚结束不久的海南三亚“海天盛筵”奢侈品展上,约150位特邀嘉宾乘坐多架私人飞机从上海、北京、香港等地云集此处,场面壮观。可以说,内地老板买公务机已经不差钱,未来,像赵本山一样因为厌烦了买机票、误航班和被打扰,索性花2亿元买一架公务机的人会越来越多。
内地市场开始高速发展
说到公务机,杨笑侬感触颇深。他号称是“中国第一飞机买手”、最早的“私人飞机顾问”,曾经帮助内地第一架私人飞机上天。他向记者回忆,中国内地第一个拥有公务机的人是长沙远大空调的张跃,而当时杨笑侬在远大负责组建、管理航空部。1997年,他帮助远大购买了两架飞机:一架约3000多万元人民币的美国“奖状”喷气公务机,一架800多万元人民币的美国“贝尔206”直升机。此举在国内轰动一时。
“当时,长沙是航班并不密集的内地城市,而中央空调投资往往达千万元以上,客户需要拜访厂家,张跃想到了公务机。”2000年,杨笑侬离开远大,成为一名买卖私人飞机的经纪人,但依旧替远大管理7架公务机。虽然与公务机打交道多年,但杨笑侬认为,公务机真正在内地快速发展也仅仅是两三年的时间。
张逵表示,内地公务机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内地的公务机还不到30架,而美国已有上万架,欧洲也有数千架,中国内地不到美国的六百分之一。权威数据显示,当一个国家的GDP达到1万亿美元的时候,公务机则有250架,而中国目前的GDP约为5万亿美元,按此测算则应该有1000多架,而中国内地目前仅仅有几十架,其中还包括政府和军队拥有的公务机,由此可见其市场潜力很大。
事实的确如此,中国内地公务机的数量正在以每年将近50%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2008年,内地公务机飞行时间同比增加30%,2009年则增加40%,预计今年有望进一步增长,达到60%。相对而言,欧美公务机市场则出现衰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两年内地公务机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张逵介绍说,该公司是内地首家专业运营公务机的公司,拥有全亚洲最大且机型最新的公务机机队。今年2月,其母公司海航和北京市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对金鹿航空进行增资扩股,并将其更名为“首都航空”。首都航空的公务机队规模扩为23架,其中远程和大型顶级豪华公务机增加至10架。而该公司计划在未来9个月内再引入10余架顶级豪华公务机,增长速度惊人。
航空界最有威望的Teal公司预测,今后10年,全球对公务机的需求量将达9000架,总价值约944亿美元,而中国内地是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年营业额可望达到600亿元。
虽说前景光明,但目前公务机在中国内地的数量还非常少。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内地对于公务机的定义略显模糊。一般说来,双台发动机由专业飞行员飞行的飞机就可以称做公务机,这些飞机用途广泛,如果按这一定义算,中国内地大约拥有110架公务机。不过也有人将上述定义中的用于客运的飞机称为公务机,这样算来中国仅有42架。全球3万多架公务机,美国有1.5万架、巴西有2000多架。
凸显两大制约因素
“内地的需求完全可以达到3000架左右的状况,但这一市场上的制约因素也比较多,比如空域管理严、关税高等。公务机一向被称做时间机器,应该按照客户要求随时随地提供服务。但如果空中管制没有灵活性,这个飞机的优点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全球最大的公务机生产商庞巴迪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廖学峰告诉记者,“除空管外,另一个制约就是关税,现在进口一架公务机除要缴纳4%-5%的进口关税,此外还要缴17%的增值税”。
廖学峰从事销售公务机有15年的时间,在他看来,公务航空是个非常大的产业,如果把公务航空的范围扩展到通用航空,美国通用航空一年的产值是 1500亿美元,而在中国内地的产值连美国的1%都不到,应该说公务机在中国内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没有完全显现。
随着经济发展,内地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特别是近几年,内地企业对能源、矿产等方面的兴趣越来越大,这让他们走得越来越远,需求也越来越大;客户不愿意露富等心态也在逐渐消失,这些都在促进公务机行业的发展。
不过他认为,由于内地空管没有开放低空领域,民营企业自己来运营公务机是比较困难的。内地企业和个人在购买飞机后,一般会交给公务机公司托管。所以,与国外公务机公司相比,中国内地的飞机托管业务比例明显要多出许多。
审批制度过于严格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除了原有的空管以及税收等障碍外,中国内地公务机市场发展还有新的问题。杨笑侬感慨,现在比10年前买公务机更麻烦了。 “现在内地买飞机还是需要民航局批准,而使用和运营飞机也需要特殊资质,需要民航局特殊审批,我认为这些政策上的影响比空管等更大。可以说90%的需求都在民航过于严格的审批中被扼杀。” 杨笑侬说。
他举例说,如要买一架飞机,首先要向民航局递交申请报告,而批复的时间最短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等到真正购买后,要去民航局注册也有关卡,再后来就是每年应付民航系统不知道要进行多少次的检查,而且飞行员聘请也受控制。此外飞机的转让也较困难。
一家从事公务机销售的公司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以前接触过很多买家,虽然有意购买公务机,但最终因政策限制过多而作罢。”
杨笑侬认为,目前大家在分析公务机市场的困难时,都把矛盾焦点放在空管低空开放上,其实对民航的政策梳理和优化后,对行业将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日本在1986年的时候有一次民航业大的变革,国家允许企业和个人购买飞机和运营。民航政策放开后,日本人在两年间订购了2000架私人飞机,花费10年的时间才交付完毕。
“近一两年中国内地企业订单确实比前10年总和还要多,但真正井喷还要等到民航局政策调整以后才能形成,乐观估计还需要2到3年。” 杨笑侬总结说。(商报记者 肖玮)
- 上一篇:上一篇:公务机:是投资还是消费
- 下一篇:下一篇:公务机制造商抢滩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