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古典家具为何首选明式
2004年11月,一对明代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在北京翰海的拍卖会上以181.5万元成交。
中国古典家具不仅是艺术品,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和中国文学、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一样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民族特点鲜明,风格突出。
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家具的式样。在中国,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对家具的要求不高。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在椅子上,双足悬起,家具才逐渐兴起。宋代以后,家具的制作工艺渐渐成熟起来,并且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毫无疑问,明代家具是在宋、元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最终形成了最有代表性的民族风格“明式”,其产地主要有3处:北京皇家的御用监、民间生产中心苏州与广州。
明式家具的品种十分丰富,保留至今的主要有凳椅类、几案类、橱柜类、床榻类、台架类等,此外尚有作为屏障之用的围屏、插屏、落地屏风等,多用花梨、紫檀、鸡翅、钱梨等硬木,也采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它硬杂木,其中以花梨中的黄花梨效果最好。
由于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而又富有弹性,所以明式家具的横断面很小,造型也就显得线型简练、挺拔和轻巧且很少施用髹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以充分显示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
明式家具的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大平板则以攒边方法嵌入边框槽内,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而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整体的长、宽、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比例都非常适宜。因此,明式家具乃是收藏家的首选珍藏品。
清代的家具虽然也值得收藏,但缺点十分明显,比如造型已趋向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的雕饰不仅破坏了造型的整体感,而且触感也不好。不过在民间,清代家具仍沿袭着明式程式,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
根据学者的研究,清代家具工于用榫,不求表面装饰;京作重蜡工,以弓镂空,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珐琅、玻璃及金、银、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且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
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代家具的精粹。
在近300年历史中,清朝家具由继承、演变到发展至风格成熟的“清式”,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初至康熙初,这个阶段不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工匠技艺都还是明代的继续,造型、装饰等也还是明代的延续,而且,由于紫檀木尚不短缺,大部分家具还是用紫檀木制造。
第二阶段是康熙末经雍正、乾隆至嘉庆。这时期是清代社会政治的稳定期、社会经济的发达期,是历史上公认的盛世,家具生产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成了有别于前代的特点,即“清式”风格。
清式家具一改前代的挺秀而为浑厚和庄重,突出表现为用料宽绰,尺寸加大,体态丰硕。比如太师椅最能体现清式的特点:座面加大,后背饱满,腿子粗壮,整体造型像宝座一样雄伟、庄重。其它家具如桌、案、凳等,也可看出这些特点,仅看粗壮的腿便可知其特色。
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是清中期家具的另一突出特点,甚至在一件家具上也用多种手段和多种材料,雕、嵌、描金兼取,螺钿、木石并用,常见通体装饰,没有空白,达到空前的富丽和辉煌程度。但是,不得不说此时期的家具过份追求装饰,往往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有时忽视使用功能,不免有争奇斗富之嫌。
在结构上,清式家具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技艺精良,凡镶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地融为一体。木材选料也极为精细,表里如一,无节无伤,其硬木家具的部件和零部件如抽屉板、桌底板及穿带等,所用木料都是硬木。
清式家具的样式也比明朝繁多,如太师椅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等多种。
第三阶段是道光至清末。由于外来文化的渗入,家具风格也受到影响,有所变化。这在作为经济口岸的广东最突出,如广作家具明显地接受了法国建筑和法国家具上的洛可可风格影响,追求女性的曲线美,过多装饰甚至堆砌,木材不求高贵,作工也比较粗糙。
- 上一篇:上一篇:玛勃洛纽约画廊中国艺术负责人PHILIPPE KOUTOUZIS
- 下一篇:下一篇:诗人流沙河鉴宝 被“阿拉丁神灯”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