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低碳的阿姆斯特丹
天伦之乐凝固在了自行车这个载体之上
朋友在写来的邮件中,再次描述了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的悠闲与紧凑。例如,去看凡-高博物馆,出来后不在旁边那家留有艺术家音容笑貌的Small Talk咖啡馆喝一杯,那个周末便是不完整的;如果运河边的花市关门时间能推后一些,他便可以更从容地为餐桌装点上一把明黄的雏菊,那是郁金香过季后他最喜欢的一种花。
日复一日,和其他阿姆斯特丹人一样,他蹬着那辆黑色的、已有锈斑的大单车,穿行在那座湿润的城市。最近,市中心的三条主要运河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这条消息令城市加重了一层对于17世纪黄金时代繁荣的追忆,而那三条运河所包围的街区正是阿姆斯特丹最具生活情韵的区域,古老的运河上飘着清新而带有植物气味的风,船屋的顶棚植满了鲜花,运河边的窄街上一排排山形墙老屋,墙面细致的雕花依然鲜丽。光照很强,映着河面,反射在迅速经过的人们的单车上,连接着运河的桥边,和铁栏杆的曲线同样错综的,是倚靠其上的成排的,甚至成片的自行车,鸽子或小猫在车轮下散步,缠绕着藤蔓的车篮里,或许有人遗落下一本书籍和两只橙。
那极度繁盛,但空气湿浊,仿佛一切呈拥挤下陷状的黄金年代已经消失,古老的建筑和现代居民的明媚面孔交织在一起。这似乎更是一座属于年轻人或年轻心态的城市,对于受困于高楼压迫和拥堵交通的外来旁观者来说,阿姆斯特丹人骑在单车上的闲适身影,比这座城市远近闻名的廉租房、福利政策、贸易便利等更能轻易地感染人。他们的生活仿佛就浓缩在单车的一停一行间,鱼市或跨国银行前,上班族、警察、邮差、父母和婴儿、母亲和双胞胎……男女老幼,高跟鞋或牛仔裤,统统都骑在车上。
阿姆斯特丹有73万多居民,单车的拥有量高达60万辆,这还不算上千辆单车出租的数量。在这里,40%的交通工具是单车,市区为单车开辟的专用车道总长400多公里,政府专为单车骑行所制定的规定非常细致,甚至细化到了单车照明方面。在市中心火车站西边,四层楼的存车棚里,免费存放着数千辆单车,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单车存放楼,每天清晨,很多人的一天从这里出发。他们骑过公园,骑过广场,经过780米的世界上最长的单车专用桥Nesciobrug,可以去往IJburg和友人散步,就像荷兰作家Nescio喜欢做的那样。
阿姆斯特丹人不尚虚荣,聪明而务实,单车生活对他们来说再自然不过,低碳和环保的考虑仿佛是他人加诸其上的——这座城市从还是个洼地小渔村的时代开始,地势平坦,街道狭窄,建筑林立,本就不适合行驶汽车,19世纪引入单车,就此落地生根。
半年前那个春天的下午,他下了班,骑着单车来与我会面。西服革履,在两只裤腿上扎着皮圈,公文包亦用绳子捆在后座,他指着路边的公车,嘱咐我该坐到哪一站下,他会在那里等我。等我到了,发现他早早到了那里,单手扶着自行车,带着理所应当的神气说:“单车在阿姆斯特丹是最快的。”那是我注意到这座城市单车文化的开始。
他的单车粗笨但迅捷,后轮两侧垂挂着一种特制的防水自行车袋,这种车袋也出现在街头所有人的单车后座。也有抢眼的华丽单车停在路边,车身漆成粉红色,车篮上星星点点嵌着粉红色的花朵;有些单车是充满奇趣的“家庭型”,双人或三人单车自不稀奇,在车把和前轮之间,加了一个两人座铁框,就可以装下一对咿咿呀呀的小兄妹;若把这种加框单车做得更宽敞一些,就成为了运河边的特色单车出租车。
每一辆停在路边的漂亮单车,都似阿姆斯特丹城的装饰物,去揿一揿车铃,不免会揣测它们的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红灯区是城中最喧杂的地方,游客骑着租来的小轮自行车缓缓驶过,看一眼路面和行人,也看一眼绮丽的橱窗。迎面过来一辆绿莹莹的单车,后袋印着绿底红花,绿色的前篮缠绕着含苞待放的红玫瑰,而骑在车上的是一位老太太,她在河边停下,坐在栏杆上一边看书一边啃了几块饼干,这才拍拍手,骑车离开。入暮时分的街道,一位包着头巾的穆斯林姑娘,后座载着两位同伴正呼啸而过,她们嬉笑着,或许正着急赶去看一场戏。
在阿姆斯特丹的最后一天,我在凡-高博物馆门口的停车处邂逅了一只忠诚而懂事的狗。主人把它拴在自行车边就进去看画了,它和单车一起,端坐不动地等着,任行人匆匆。我对着这只狗和那辆单车看了又看,说不出有多么喜欢。它们也有生活、有感情、有家庭、有愿意为之等待的事情,恐怕也“总是自觉幸福一点”。
- 上一篇:上一篇:再也找不到的凤凰城
- 下一篇:下一篇:探访新西兰五星级牧场 爱歌顿(Agrodome)皇家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