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申伟:红谷皮匠传奇(3)
活着就有希望
红谷做大了,而邓申伟却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但又说不清为什么。那段时间,他常常梦见一双巨大的手从背后扑过来,半夜醒来一身冷汗。
2004年,邓申伟的老乡刀郎红遍了中国。《2002年第一场雪》和《冲动的惩罚》连七八岁的小孩都会哼上两句。邓申伟很喜欢刀郎的这两首歌,觉得这是一种情绪与压力的宣泄。可是,对于红谷来说,第一场暴风雪确实来得晚了一些,但随之而来的惩罚却险些致命。
这一年,邓申伟把总部和工厂都搬到了广州永兴,利用当地的皮具产业集群优势,扩大了生产规模。在渠道上,红谷开始启用走时尚明快路线的第二代装修,并向湖南、河北等地扩张,店铺数量达到了400多家。
然而,风暴往往发轫于被忽视的地方。供应链管理成了红谷木桶那块漏水的短板。2005年,邓申伟猛然发现,红谷的库存积压竟然达到了七八千万元之多!资金链断裂的声音几乎在耳边响起,更严重的是,扩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被引发了出来。
比如:很多加盟投资者,一直在疲于奔命的开店,前一个店的盈利用于开下一个店,始终见不到回报;门店销售岗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无法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增长主要依靠多开店,而单店盈利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
所有的压力都向着邓申伟袭来,他深知,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土崩瓦解,要么活下来就有希望。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仔细梳理供应链后,邓申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红谷的供应链早已乱作一团!
原来,初创以来,红谷一直采取铺货制,这种制度省去了加盟商在品种选择上的精力,使其不会因为盲目订货而导致资金和库存压力,可以很快地铺开渠道、抢占市场。
但是,红谷总部的管理团队远离一线,并没有对市场需求做出详细的分析,进而造成盲目下单,有些畅销款订单不足、长期缺货,有些滞销款却越积越多,造成库存压力。更好笑的是,有时候补订单,100个不够,就直接在后面加个零。
当时,红谷的供应链信息沟通极为不畅,人工统计数据的方式也很落后。一方面市场需求变化很快,另一方面工厂生产又需要较长的周期,这样一来,销售预估和生产排单几乎是一团乱麻。
到2005年底,严重的库存积压造成的资金占用,使得红谷已经没有钱给员工发工资了!万般无奈之下,邓申伟不得不向云南一个做餐饮生意的朋友借来几十万元渡过难关——再往前一步,即是万丈深渊。
痛定思痛的邓申伟立即组织人手,统计积压货品和已下订单未回货的数量,对已下订单未生产的货品进行控制,然后在终端推行捆绑销售的促销政策,比如买一个女包送一条皮带,或者送一个钱夹,推动了正品的销售,使毛利率下降,净利率提升。
紧接着,他将“铺货制”改为“订货制”,变原先的“生产驱动型”为“市场驱动型”。红谷总部每个季度召开订货会,今年春季发布今年秋的新品,今年秋季发布明年春季的新品,按照这样一个周期,加盟商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以往的销售数据以及对流行趋势的把握,选择订货的款式与数量,顺利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重大转变。
这样一来,公司发货总数即为销售总数,总部能够更准确地掌控生产与库存总量,极大地纾缓了库存压力。
接下来,他在公司内部组建了供应链管理部门,专门负责衔接前端门店和后端工厂之间的订单。另外,为了加强供应链上的信息沟通,他斥资200万元请来专业IT团队,为红谷量身打造了一套先进的ERP系统,同时在每个专卖店装上ERP的终端POS管理系统,让总部实时掌握一线销售信息。
在具体实践中他总结出了一套定、销、存、补、平、调、促、清、退商品流管理九字真经,各环节都有市场实时数据作为参考,还开通机动车间缩短畅销款补单周期,决策和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通过两年一连串的组合拳改革,红谷逐渐缓解了致命的库存压力。红谷的商品存销比从2005年的6比1降至2007年的不到3比1。同时,2006年,按照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广州江高工厂建成投产,700多家店铺带来了3个亿的年销售额。
- 上一篇:上一篇:“足迹-中国服装万里行”北上第三站:安徽合肥
- 下一篇:下一篇:杰克琼斯英伦关键词 带你轻松变身纯正英伦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