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奢侈品 > 奢侈观察 >

世博器物进化论

时间:2010-08-09 18:32    来源:中国企业家
世博会被誉为科学技术的奥林匹克。每届世博会都荟萃了当时众多的新发明、新技术,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成为各国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成果的大展台。   “我要写出物质的诗歌,因为我认为它们正是最有精神意义的诗歌”   ——美国浪漫主义诗人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   《博学》   当我向那里望去,我看到每桩成果和光荣都在追溯自己,   偎依着向那里靠拢,常常以感激之情,   向那里,一个个时辰,日子,岁月—   向那里,各种行业,契约,机构,乃至最微小的产品,   向那里,日常生活,言词,器皿,政治,人物,社会阶层,   向那里,也有我们,我与我的草叶和歌,羡慕而信任,   像一个父亲携带着他的儿女去见他的父亲。   注: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从1855年初版的12首到1891-1892年最终版的401首,“歌唱现代人”,“歌唱带电的肉体”,记录了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反映了美国在内战前后从农业经济崛起成为一个工业大国的时代面貌。这种热情是如此洋溢,你甚至可以把《博学》理解成是对世博会上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一种颂歌。   1、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原动力   1851年伦敦世博会   在首届世博会上,10多万件展品中,一台630吨的蒸汽机最为抢眼。   面对这台庞然大物,人们啧啧称叹,就连英国女王也兴奋不已。她好奇地问这台机器的“力气”有多大?工程师们回答:相当于700匹马(700 马力)。女王激动地说:“科学技术使大英帝国拥有了全世界君主都梦寐以求的东西—力量。”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世博会展示了工业革命的伟大结晶:蒸汽机、火车头、汽轮船、汽压机、起重机、钻孔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等,它们都使用了蒸汽机提供的强大动力。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已经从西班牙转移到了英国。“日不落帝国”生产了世界2/3的工业制成品,蒸汽驱动的火车和轮船代替了畜力马车和风力帆船,英国社会一派现代化风貌。而高效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1736-1819),在去世32年之后名动天下。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瓦特改进、发明的蒸汽机是对近代科学和生产的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世博会诞生以来,蒸汽机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不但是世博会的展品,还是游客、展品和能源的提供与运输者,堪称人类社会的动力之源。   1876年,在以交通为主题的费城世博会上,美国工程师考立斯启动他设计的一个高13米、重56吨、有1400匹马力的庞然大物。它通过全长23公里的电缆将动力传输到会场的各台机器上。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考立斯蒸汽机成为费城世博会的象征。   19世纪末,蒸汽机车已成为世界流行的交通工具。20世纪后,以美国西屋公司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展出的新技术蒸汽机车为标志,美国成为蒸汽机车制造大国。   中国很早也引进过蒸汽机,但并不顺利。1878年8月,开平矿务局开办,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提出修建唐胥铁路以运送煤炭,铁路于1881年建成,第二年将蒸汽机车引入铁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却因遵循“祖宗成法”而被拆除。   随着技术的发展,蒸汽机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1955年,蒸汽机车还是美国最主流的火车车型,到了20世纪60年代却几乎销声匿迹。它们成为历史遗物,存放在博物馆里。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展出了蒸汽机车模型,表达对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化革命时代的纪念。1988年,中国铁路干线停止了蒸汽火车的使用。到2003年,蒸汽火车在中国铁路线上基本消失,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得到了广泛应用,最新的当然是磁悬浮列车。而今,被铁道部和上海世博局联合命名为“世博和谐之旅”的D31/32次动车正运行于北京和上海之间。   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马克思说,动力方式的改变使资本主义在两百年内创造的财富比人类有文明史以来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得多。100年前,人类进入了电器时代。能量的远程输送使列宁相信,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电气化。50年前,电子技术将人类带进网络地球村。尽管Google撤出中国大陆,但用它搜索一下蒸汽机,可得701,000条结果。2、电梯:向上生长的力量   1853年纽约世博会   电梯第一次出现在世博会,并引起人们注意是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那是一台以水力为动力的升降机。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安全升降梯则是在1853年纽约世博会,美国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Elisha Graves Otis)展出的蒸汽升降机。当时奥的斯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机械工程师,在纽约水晶宫旁的观览塔(Latting Observatory)上演了一幕“戏剧化”的展示。   他站在载有木箱、大桶和其它货物的升降机平台上,当平台升至大家都能看到的高度后,他命令助手用利斧砍断了升降梯的提拉缆绳,观众有的屏住了呼吸,有的蒙上了眼睛,有的默默为他祈祷——这时候,安全制动装置启动了,平台安全地停在原地,纹丝不动。在人们的惊呼和热烈的掌声中,奥的斯证明了电梯的安全性。奥的斯先生不断地向观众鞠躬说道:“一切平安,先生们,一切平安。”   纽约世博会成就了奥的斯电梯,其奥妙在于奥迪斯设计的一种弹簧,把两个钢齿嵌到滑道的V型切口中以防缆绳断裂,极大增强了电梯的安全性。历史自此改变了:正是这种有安全装置的电梯,摩天大楼才得以崛起,现代城市才得以拓展。   到1889年,奥的斯设计的电梯已经为世人认可,埃菲尔铁塔的玻璃外壳电梯就是由他设计的。不过真正使用电力发动的电梯在1899年才开始批量生产,到1900年,奥的斯电梯和其他竞争者一道成为巴黎世博会上规模最大、给人印象最深的展品之一。1900年,奥的斯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扶梯。1950年,又制成了安装在高层建筑外面的观光电梯,使乘客能在电梯运行中清楚地眺望四周的景色。   如今世界上最快的电梯是全球第一高楼、迪拜的哈利法塔(高828米)电梯(共57台),速度最高达每分钟1050米,而1887年奥的斯制造的第一部电梯每分钟只有10米左右。   从此以后,因为有了电梯,人类的生存空间得以从二维向三维发展,并不断突破建筑高度上的极限。150多年以后,美国奥的斯公司带着其最先进的绿色节能产品RegenDrive再次进入世博会,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村最大的电梯提供商。   据说,全世界的电梯每72小时运送的乘客人次已经相当于世界人口的总数。他们是要要到几楼?是去传说中的人间天堂吗?3、电话:喂——   1878年巴黎世博会   人类现代通信史因为一句话而改变:“沃森先生,过来!我有事找你!”(Mr. Watson,come here!I want to see you!)   1875年6月2日,“电话之父”贝尔第一次通过他发明的实验装置对助手沃森说话。在另一房间的沃森一跃而出,大喊:“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这一情景,被记录在贝尔的实验笔记里,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历史上公认这一天为电话的发明日。至今,波士顿法院路109号的门口,仍钉有一块铜牌,上面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在这里诞生”。   次年,也就是1876年,这个电话装置出现在费城世博会上,让参观者惊异不已。贝尔到现场演示,当时巴西王子也在场,当王子拿起电话听筒听到贝尔从另一个房间传来的声音时,吃惊地说:“我的天哪!这个钢铁做的玩意儿竟然会说话!”经过评审,贝尔获得了发明金牌奖,被评委叹为“通讯的奇迹”。   由于在费城的成功,贝尔很快获得了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展示发明的机会,女王用“非同寻常”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这个传声装置。1876年2月14日,贝尔向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3月3日,在他29岁生日的时候,专利获批。   但当时贝尔电话机性能还不完善,音量微弱,声音失真。1875年,爱迪生受西联公司之邀对之改良。1877年,爱迪生获得碳粒话筒专利。1878年,这个新话筒出现在巴黎博览会上。贝尔同时还推出了长途电话。1904年,无线电话出现在圣路易斯世博会上。1964年,纽约世博会上展示的可视电话,实现了通话时既闻其声又见其人的梦想。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贝尔在开幕前接通了洲际电话,此后每天都有参观者赶来体验跨国长途电话,他们经常没考虑到时差,打搅了远方还在睡梦中的亲友。   不要说后来的互联网,在电话这项新生活方式上,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是与世界同步的。贝尔发明电话的第二年,这种新技术就被引进了上海——1877年,上海轮船招商局为了保持总局与金利源码头的联系,拉起了从外滩到十六铺码头的电话线,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部电话。当时,根据电话的英文叫法,它被称作“德律风”。   就在这一年,1877年10月16日,清政府派驻西方的第一位外交官、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受邀访问伦敦电气厂,厂主毕谛特意请郭嵩焘参观了贝尔电话。郭嵩焘和随从张德彝试打电话,成了最早使用电话的中国人。   他们的对话记录典型反映了东方古国初涉文明世界时的惶恐和笨拙:“你听闻乎?”“听闻。”“你知觉乎?”“知觉。”“请数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次年5月,“巴黎万国炫奇会”(张德彝《航海述奇》)召开,当时被清政府追加任命为出使法国钦差大臣的郭嵩焘亲自率员参加了开幕式,主持了中华馆的开馆仪式。他在日记里详细记录了那些“新奇无比”的新玩意儿,还购买了一部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   但对于新文明的探访很快就中断了,郭嵩焘被清廷的保守官员讥刺为“喜好奇巧淫具”,不符大国官员身份。他列席旁听过英国下议院的辩论,研究西方政体,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与“孔夫子”、“孟夫子”相提并论。但“赛先生”尚不能引进,更遑论“德先生”?   虽然中国人很早就玩起了高科技,乘坐热气球(黎庶昌《巴黎大会纪略》),登上埃菲尔铁塔(张荫桓,1889年巴黎世博会),但“传播的革命”显然落后于时代。直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场。到2010年底,全球手机用户将达到50亿。   任何技术媒介都是利大于弊的,一机在手就是全副武装的流动家园。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提到一个拆字游戏:家园(hearth)=hear(倾听)、heart(心灵)、ear(耳朵)、earth(地球),“我们要用耳朵和心灵去聆听地球母亲的呼唤,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够享受这个温馨的家园。”4、电灯:你说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1878年巴黎世博会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偷来了天火,爱迪生则把光明带给了人类。   1878年巴黎第三届世博会,31岁的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带着自己刚刚发明的新式白炽灯泡来参加展会。在本届世博会上,同时还有贝尔电话、留声机、热气球等,被誉为“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不过这个电灯并没有实用价值,之后爱迪生在门罗公园的实验室孜孜不倦地对之改良,延长其使用寿命。1879年10月21日,一个玻璃专家按照爱迪生的吩咐,把灯泡里的空气抽到只剩下一个大气压的百万分之一,封上口,爱迪生接通电流,他们日夜盼望的情景终于出现了:灯泡发出了金色的亮光!这一天后来就被定为电灯发明日。   连续用了45个小时以后,这盏电灯的灯丝(经过碳处理的棉线)才被烧断。爱迪生回忆这个难忘的时刻:“我们坐在那里留神看着这盏灯继续燃烧着,它燃烧的时间越长,我们越觉得神驰魂迷。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走去睡觉……”   在研究电灯的不断失败中,爱迪生遭到了来自煤气灯公司老板及其他发明家的攻击,有人说即使造出来,也没有人用得起,爱迪生坚定地回答说:“当电灯普及之后,只有奢侈者才用蜡烛。”   1879年11月1日,爱迪生申请对碳丝灯的专利。该年最后一个晚上,他在门罗公园开始用这种神奇的光源来照亮。这是一次戏剧性的展览。三千多参观者坐火车从四面八方赶来,爱迪生叫工作人员从实验室到车站一路上都装上电(600627,股吧)灯,等第一班火车进站后立刻亮灯。当火车抵达时,他开动机器,40个白炽灯泡全部点亮。人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实验室院内发光的数百盏电灯更使他们为之目眩。   元旦晚会的这些电灯,使用寿命达170个小时。1880年,在试验过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后,爱迪生发现竹炭纤维发出的光最为明亮稳定,竹炭纤维一直使用到1906年换成钨丝为止——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灯泡。   在1881年巴黎电力博览会上,爱迪生的电灯和发电站、输电网等配套工程大放异彩。1889年,同样在巴黎世博会上,白炽灯点缀了埃菲尔铁塔。随后电灯点亮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601099,股吧)世博会设置了“爱迪生日”。1979年,美国举行长达一年的活动,来纪念他发明电灯一百周年。这个被《纽约时报》称颂为“普降光明的人”,将人类从黑夜沉沉中解放出来。   《圣经•创世纪》:“……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5、埃菲尔铁塔:对天空的征服牵动人心   1889年巴黎世博会   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继1855、1867和1878年后,1889年巴黎又举行了第四次世博会,有3200多万人参观。埃菲尔铁塔的光芒掩盖了当年的一切,是这次世博会留给人类最璀璨的杰作。   300.51米高的埃菲尔铁塔正式落成于1889年3月31日,是那个时代世界最高的建筑物。同年5月6日,随着埃菲尔铁塔上一声炮响,世博会正式开放。世博会期间,每天早晨铁塔上的炮声和晚上铁塔的灯光不仅成为一道景观,更是巴黎都市浪漫生活的组成部分。由于采用了电灯照明技术,这也成为第一次晚上也开放的世博会。   “通天塔”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度引起争议,人们担心安全问题,它曾被嘲笑为“悲剧式的蜡烛台”、“可怕的钢材堆”、“巨大的工业烟囱”。最大的反对意见来自于巴黎的文学艺术家们,以著名作家莫泊桑为首的47位著名人士发起了一项反对铁塔的签名活动。   时年54岁的建筑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已经建造了纽约自由女神像、卢浮宫附属建筑钢铁构架、尼斯天文观测台穹顶、巴拿马大运河闸门等一百多个著名建筑,但最终令他名垂青史的是埃菲尔铁塔。“建造一座新颖的金属凯旋拱门来为现代科学和法国工业增光。这座拱门会给人独特的印象,也会超过历史上各种凯旋门形式。”当初该设计方案胜出,世博会组委会官员这样阐释:“这个世纪即将结束,我们应该欢庆现代化的法兰西的诞生!当时人们谈到金属和机械的高度发展,我们有理由把金属和机械作为胜利的标志。”   120年过去了,埃菲尔铁塔高耸、浪漫的丰韵成为了法国的标志。它凝聚着崇尚创新的法兰西民族精神,张扬着近代科学文明的威力,彰显着巴黎城市无穷的文化魅力。今天世界各国都通行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也是在这届世博会期间举行的社会问题会议上确定的。   对于埃菲尔铁塔最经典的描述,来自于法国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埃菲尔铁塔》(The Eiffel Tower,1964)。跟摔跤、葡萄酒与牛奶、脱衣舞、嘉宝的脸蛋、布尔乔亚的声乐艺术等一样,埃菲尔铁塔也成了一种“神话:大众文化诠释”。   “在巴黎,你要想看不见埃菲尔铁塔几乎是不可能的……它的意义将永远地被不断质疑,但它的存在却不容辩驳。   埃菲尔铁塔也是呈现给整个世界的献礼。作为巴黎的象征符号,它在这个星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代表着巴黎。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旅游语言。   超越其严格的巴黎特性之上,它还激发了最为广泛的人类想象力,其简洁、概括的形体授予了它重大的使命。巴黎的象征符是这样的:具有19世纪的现代感、交流性、科学性,像火箭、树干、起重机、男性生殖器、避雷针或昆虫,勇敢的面对着人类无限的想象之梦,这是不可避免的符号。就像某首诗上所说:基座和顶峰,也即人间和天堂。   Gustave Eiffel在他的这个项目投标书中进行辩护,严格认真的罗列出策划方案和科学的使用方法;所有的这些科学方案几乎穷尽了我们能够考虑到的方方面面:空气动力学的测量、研究物质抵抗力、高空生理学、无线电波的探测、电信的问题,气象学探测等。对这些技术使用的不可质疑是无可争辩的,但在世界各地的人们赋予了埃菲尔铁塔的丰富想象和斑斓的意义下,这些冷冰冰的科学技术似乎又显得非常荒谬。而无论科学的神话是否使这些理由变得崇高起来,也没有什么能与这伟大的想象力相提并论,因为正是这伟大的想象力使人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人类。   关于埃菲尔铁塔所构成的这个双重的运作思路是一个深奥的事物:建筑学通常是幻梦与功能的综合体,既是一个乌托邦的表达又是一个便利的器具。即使是在埃菲尔铁塔诞生之前十九世纪(特别是在美国和英国),人们也常常对拥有令人吃惊的高度的建筑物梦寐以求。因为这个世纪是工业技术所统治的时代,对天空的征服也一度牵动人心。   埃菲尔铁塔体现了一种信念,这种没有任何实用性的信念就是要让埃菲尔铁塔永远矗立在人类的想像空间中。   我们为什么要参观埃菲尔铁塔?她是一个空的纪念碑,是一种所谓的科技情绪的产物。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暗喻。事实上,这铁塔什么也不是,她完成了一种零度的纪念碑形式,她没有参与到仪式、文化、甚至艺术中来,你也不能把这铁塔当作博物馆来参观:铁塔内部没有任何东西可看。就是这个空心纪念碑,每年却接待了两倍于卢浮宫的游客。   毫无疑问,是为了参与到一种梦想的结晶过程中去,而不是对一个真实物体感兴趣……去把一个旅游仪式彻底变为一次视觉与智力的探险。   去参观埃菲尔铁塔,然后进入她,但不要带着一种历史的神圣的目光去亲近她,好像她就是大多数纪念碑中的一个样板。最好是用一种新的自然观去感受她,她也是人类空间的一部份。这铁塔不是一个遗迹,不是一个纪念品,简而言之,不是一种文化。而倒更像是,过眼之间的一种快速消费—一种对人造自然的快速消费,而这一消费又将埃菲尔铁塔带入重塑后的空间之中。   这铁塔凝望着巴黎。参观埃菲尔铁塔就意味着把自己完全袒露在一个阳台上,去感知、领悟和品味巴黎的本质。而且,这铁塔还是一座独创性的纪念碑。这铁塔所俯瞰的不是自然而是城市,而且,通过铁塔自身的被探视的特殊境地,铁塔使城市本身成为一种自然。埃菲尔铁塔使蜂拥而至的人们进入一种风景,对那些与令人难受的都市神话说再见的人们,她添了一种浪漫的尺度、一缕和弦、一丝舒缓。通过她,由她而始,城市融入了一曲自然而然的主旋律之中,这曼妙的旋律呈献给了好奇的人们:有海洋、有暴风雨、有雪花、有河流。”6、汽车:载驰载驱,皇皇者华   1889年巴黎世博会   汽车在19世纪末期诞生的时候,轮船早就通江达海、遨游五洲;火车早就大行其道、纵横天下。然而姗姗来迟的汽车却以蓬勃的生命力席卷全世界,直至改变了工业生产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没有哪一位先哲预见到这种奇迹和神话。   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交通馆里,还没有看到汽车的身影。其实汽车很早就已经问世了。且不算达芬奇、牛顿的构想和南怀仁神父准备进贡给康熙皇帝的“汽车”,1769年,法国人卡格诺就发明了第一辆蒸汽汽车,可惜上路后“一头撞在南墙上”,便没有蹶而复起。“火车之父”特拉维斯科1803年制造的蒸汽汽车别具巧思,今天还被人精心复原。美国人伊万斯同样是蒸汽汽车的先驱,但公路上的蒸汽机没有像在工厂、铁路和轮船上那样大获全胜。   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德国工程师奥拓的“内燃机”完全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展品中。多亏一位评委慧眼能识,发现这台0.5马力的2冲程直立式汽油发动机具有惊人的热效率,奥拓发动机最终获得了世博会金奖。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奥拓发动机再度展出时,已经完善为“进气、压缩、燃烧、排放”4个冲程,人称“奥拓循环”。这是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进步。此后10年间,奥拓发动机销售3万多台,又创造了“层化喷油”等技术,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再度荣获金奖。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本茨被公认为世界汽车业的鼻祖和元勋。这两个斯图加特的天才相距仅仅60英里却从未谋面,但都及时抓住了奥拓专利解禁的机遇。   1886年是汽车王国的元年,戴姆勒和本茨各自制造了第一辆汽车。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他俩双双亮相,戴姆勒的四轮汽车基本是现成的马车安上最新的汽油发动机,本茨则另起炉灶,整体设计了三轮汽车。在高高耸立的埃菲尔铁塔下,来自五大洲的2000万观众看到了未来的“马路天使”。   法国对汽车的兴趣与热情是首屈一指的。标致、雷诺、潘哈德等老牌公司纷纷将主打产品从自行车转为汽车。1900巴黎世博会前夕,法国米其林轮胎公司精明预见到将会有大量汽车从欧洲各地开往巴黎,于是提前编写了“米其林指南”发放给驾车一族。这本“小红书”风靡了巴黎世博会,此后米其林每年都例行出版一本最新指南,历经109年从未间断。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时年30岁的福特搭乘火车去开阔眼界。父亲早年参观1876年费城世博会回来后,滔滔不绝讲述着所见到的各种机器,让少年福特心旌摇曳。此时的福特是爱迪生电气公司工程师,并致力于研究汽车发动机。在密歇根湖畔眼花缭乱的展馆中,福特看见一辆孤零零的四轮汽车蜷曲在角落里,官方的展品清单上甚至找不到它的名字,这就是汽车泰斗戴姆勒的经典之作。更没人知道戴姆勒也来到了芝加哥世博会。福特从里到外贪婪研究了戴姆勒汽车的每个细节,急匆匆赶回底特律家中的小作坊。1896年春天,福特在自家后院制成了第一辆实验汽车。   当140辆五花八门的汽车从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地风尘仆仆赶来参加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规模宏大的交通馆里开始有了汽车的一席之地。   1906年米兰世博会上第一次设置了汽车专馆,汽车开始自立门户。而汽车地位的提升,是在1909年西雅图举办的阿拉斯加太平洋世博会上。塔夫塔总统从白宫按下金键钮,这一信号同时启动了时代广场的发令枪,纽约至西雅图汽车赛成为世博会开幕式的一部分。这次斜穿美国大陆的比赛只有5辆汽车参加,福特的T型车夺取冠军并赢得2万美元奖金。   1933年至1934年芝加哥世博会适逢美国经济大萧条,多亏新兴的汽车工业挺身而出,成为世博会的重头戏和顶梁柱。底特律三巨头各自设立了规模宏大的展馆,福特本人13次来到世博会和公众见面。   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最深远影响之一,便是汽车对道路的呼唤。通用汽车的“未来世界”展馆每天有近3万人冒着酷暑排队参观,著名设计师基迪斯在3300平方米展区营造了20年后的美国社会缩影。   1964年纽约世博会是美国汽车的巅峰时期,底特律三巨头仍然充当着世博会的顶梁柱。   从1970年大阪世博会直到2000汉诺威世博会、2005年爱知世博会,汽车的变化日新月异。自动挡已经赢得市场青睐,安全气囊和防抱死装置成为标准配置,智能化操作几乎无处不在,混合动力车利用减速的动能为蓄电池充电。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有1000辆尾气“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投入服务,中国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汽车联合建造的“奠基未来”馆占地6000平方米,全世界灿若群星的汽车品牌向7000万观众一展风采。7、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   1900年巴黎世博会   电影是人类科技和艺术联姻的最伟大创造,而世博会是其中最重要的展现舞台。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举办的时候,展出了电弧光透过玻璃板照片放出的幻灯并获得大奖,但和电影还相去甚远。1893 年芝加哥世博会上,麦布里奇演示“祖泼拉克西镜”,爱迪生则展出了最早的“活动电影”—“电影”也是他命名的。   1889年巴黎世博会上,柯达推出第一卷民用胶卷,改变了人类影像的历史。真正的电影是由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发明的,1895年亚特兰大世博会上,他们利用银幕放映电影大获成功。同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这一天被称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1900年巴黎世博会,卢米埃尔兄弟在30米宽、20米高的巨型屏幕上放映电影,成为世博会的点睛之笔。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电影已经风靡全球。喜剧演员卓别林来到世博会展馆和公众见面,好莱坞男女喜剧明星拍摄了《旧金山世博会巡礼》,导演格雷菲斯专门为旧金山世博会编导了童话和梦幻风格的短片《珍珠城故事》。这一年正是其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公演,格雷菲斯被誉为“美国电(600795,股吧)影之父”。   1929年,奥斯卡奖设立,电影有了自己的节日。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占地5英亩的好莱坞馆撩开了电影神秘的面纱(该年大片《金刚》风靡美国)。1939年纽约世博会,众多电影明星到场,《乱世佳人》以231分钟长度和近两亿美元盈利创下世界之最。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大期待,是上海电影集团与美国IM电影集团联合拍摄的《上海假期》,这是当代中国版的《罗马假日》。最新的数字电影技术也将在世博会上炫目登场。8,飞机:天空没有痕迹,而鸟儿已经飞过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   对于飞行的梦想,人类自古有之。   在前人前仆后继和现代工业成果的基础上,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成功地实现人类第一次飞行。这一天,他们共飞了4次。第一次由弟弟奥维尔•莱特驾驶“飞行者”1号,12秒,飞行距离36.6米;最后一次由哥哥维尔波•莱特驾驶,59秒,飞行距离260米。人们举行盛大酒会,哥哥莱特说:“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2003年,人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纪念飞机发明100周年的活动。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莱特兄弟的飞机震撼亮相,人类从此进入航空时代。   这一届的世博会,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有蛋筒冰激凌、汉堡包、爱迪生电气馆等。华纳经典音乐片《相逢圣路易斯》(Meet Me in St. Louis)以此为背景,海明威的《我的老头儿》也提到本届的赛马和骑师。这也是中国官方第一次正式组团参与世博会,清廷任命贝子溥伦率队赴美,展出了景德镇瓷器、北京地毯、湖北茶叶等商品,共获奖牌32个。耗资12万美元的中国国家馆,被西方媒体称为“本届博览会上最漂亮的东方建筑典范”。   历史风雨飘摇之际,圣路易斯世博会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端倪(1904年5-9月,孙中山游历美国,开展革命宣传,期间特地参观世博会),影响了清末立宪运动。这一年出生的名人包括程砚秋、乔治•凯南、达利、聂鲁达、邓小平、巴金等。   飞行史下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林白。1927年,他驾驶一架单引擎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The Spirit of St. Louis),从纽约飞往巴黎,数千公里,用了33小时,成为第一个独自飞越大西洋(600558,股吧)的人。   1937年巴黎世博会上,专门设立了航空馆。这时候的飞机已经发展到相当进步的程度,在社会生活和军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的X-1火箭试验机、1969年的协和超音速客机使人类进入了超音速飞行时代。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拉开了太空时代的序幕——此前一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尼克1号。在庞大的苏联馆中央,高悬着两颗人造卫星的模型。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主题是“太空时代的人类”,苏联和东欧国家均未参加,人称“冷战世博会”。1969年,阿波罗登月永远载入人类的航天史册。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美国馆的月亮石激动着每一个人。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人们又看到了莱特兄弟飞机(复制品)以及月亮石的身影。   在《美国曰》文集中,爱收集明信片的作家罗伯特•奥伦•巴特勒提及20世纪初的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一架弱不禁风的双翼飞机,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见飞机右上翼的一端已经开始断裂。明信片背面只有一句简单的文字:“宾州伊利(Erie Pa.)厄尔•桑特(Earl Sandt)驾驶的飞机即将坠落。”   直到2001年9月11日,亲眼目睹了当天发生的一切,巴特勒才意识到90年前的这张明信片蕴藏的深刻含义,“当时还处于人类飞行试验的早期阶段,飞机在寥寂的空中飞行,显得那么形单影只。明信片上的只言片语出自逝去已久的美国人之手,不仅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文字背后人生跳动的脉搏,而且深刻地再现了一个不平凡的世纪诞生之初,美国的种种世态风情。”   他感慨系之:“世界各国的作家每天越过个人潜意识的门庭,进入集体潜意识的深处。这些作家复归时对世事的洞见使我们凝聚在一起。我是美国人,是一名作家。我仰望我的祖国,我探寻人类的精神。”9、计算机:一代代新机器的灵魂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   1862年发生的转折性的世界大事是美国的内战、中国的洋务运动,伦敦世博会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节点:具备现代电脑理念的计算机雏形“解析机”诞生,和奠定现代工业基础的高效炼钢法问世。   自人类使用火以来,电脑是最伟大的发明。以往人们习惯地认为1946年研制的体积庞大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是现代电脑的前身,但随着对世博会的深入研究发现,在1862年伦敦世博会上,70岁的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展出的能解答微积分方程的机械数码计算机,才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现代电脑的真正雏形。   巴贝奇的解析机由黄铜配件组成,用蒸汽驱动,其计算思想延用至今,它的存储和碾磨,就非常类似于今天电脑的内存和处理器。但当时解析机并没有带来石破天惊的震撼,也没有被广泛接受。它犹如一个新生的婴儿,人们还不能预测它将来是否将成为伟人。   忍受着世人不解的目光,巴贝奇继续着计算机的研究。他24岁毕业于剑桥大学,便被聘请为路卡辛讲座的数学教授,牛顿担任这个职位时是26岁。1812年,巴贝奇初次想到用机械来计算数学表,花十多年心血,他制造了一台小型计算机,能进行8位数的某些数学运算。1823年他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设计一台容量为20位数的计算机。但是这台拥有25000个零件、误差不得超过每英寸千分之一、纯手工打造的机器在1842年失败了。他被同行们讥笑为“愚笨的巴贝奇”。他几乎把所有家产都用来研究差分机,而英国政府却停止了资助——今天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院里,还能见到巴贝奇的设计图纸和未完成的差分机。   “倔强”的巴贝奇并没有停下来,就在这一年他得到27岁的数学家、诗人拜伦的女儿阿达•洛甫雷斯伯爵夫人(Ada Augusta Lovelace)的帮助。此后10年,阿达为差分机编制了一批函数计算程序,她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尽管在1871年巴贝奇去世前依然没有发明出计算机,但是他和阿达留给后人的财富包括30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近2000张组装图和50000张零件图。1981年,美国国防部把用20年的时间、耗资250亿美元研究出的“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命名为ADA语言。   今天,巴贝奇和他的解析机被认为是电脑领域超越时代的奇迹。   电脑界偶像级的人物、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苹果电脑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曾经表达过对巴贝奇的敬意。通过Apple II、Pixar、iPod、iPhone,乔布斯改变了计算机、电影、音乐和通信四大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行业(还深刻影响了零售和设计领域,最新的iPad则重塑人们的电子阅读习惯),但他坚信:“PC的生命力非常强,它已经被预言死亡很多次了,Internet的出现唤醒了,数字多媒体再次给它鼓舞。我想PC会继续伴随着我们。只要人们同意有行星围着太阳转,个人电脑就还处在中心位置。”   在一次与比尔•盖茨的对话中,乔布斯感慨地说,“当我和比尔刚刚进入这一行业的时候,我们是最前年轻的,现在我们是最老的。披头士的歌里这样唱道:你和我,拥有比漫长的公路更长远的回忆。”   老兵不死,也未凋零。一代代的计算机圣徒们仍在征战不休,许多令人激动的新一代产品正在制造过程中。10、机器人(300024,股吧):人的异化   1985筑波、2005爱知、2010年上海世博会   人类征服自然、追求自由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生产制造机器人了。   古有鲁班造木鸟,诸葛亮“木牛流马”,后有法国的机器鸭、瑞士的自动书写玩偶……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可编程、圆坐标)诞生,开创了机器人的新纪元。1980年,工业机器人在日本普及,该年被称为“机器人元年”。   机器人真正载入史册的,当属1985年日本筑波世博会。筑波是日本科技城,1985年的世博会主题是“人类、居住、环境与科学技术”,机器人掀起流行风潮。日本、美国和瑞典的科研机构展出了数十款机器人设计。和以往强调娱乐功能不同,此次展出的机器人大都是特种机器人,比如爬楼梯、清扫、机械零部件分类、甲板除锈和排险机器人等。日本和美国同时推出双足站立行走式机器人,将机器人的仿人设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有趣的是,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绰号“茶水博士”,《铁臂阿童木》中的天才科学家)设计的机器人Wasubot,和NHK交响乐团共同演奏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迷倒一片观众。   在日本举办的第五届世博会、2005年爱知世博会(主题为“自然的睿知”)上,机器人成了最亮眼的明星,他们在园区里承担着保姆、迎宾、保洁、保安等各种任务。世博会门口会说多国语言、面目表情温柔惆怅的导游女机器人Actroid,富士的清道夫机器人Robohiter RS1,松下电工的清洁工SuiPPi,丰田的单座概念车i-unit、载人步行机器人i-foot以及8台机器人乐队(演奏的是《圣者进行曲》),无一不给各国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统计,至2008年底,世界各地已经部署了100万台各种工业机器人。其中,日本机器人数量居世界首位,排在其后的分别是新加坡和韩国。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地球将真正进入机器人的时代。   2010年在上海,机器人将满足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由浙江大学和中控集团研究院联合研发的“海宝”机器人,在世博会“一轴四馆”等主要场馆以及虹桥、浦东两大机场为观众服务。在日本馆,一位会拉小提琴的机器人献上了一曲《茉莉花》。来自巴黎Aldebaran Robotics工厂的机器人Nao是个机器人伴侣,能帮助人类对抗疾病。台湾企业展馆震旦馆则推出了会唱歌跳舞说话的机器人。   机器人进入人们的家庭生活还有多远?日本科学家比留川博久说,“机器人将成为21世纪的福特T型车。”就像汽车曾经推动美国一样,机器人将掀起人类日常生活的革命。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著名科幻小说家、提出“机器人三原则”因此被奉为“机器人学之父”阿扎克•阿西莫夫说过,“没有人工智能的机器只不过在实现预设程序,他们还不是真正的机器人,但是当机器躯体越来越完善的时候,给不给机器开发思想,则是人类头疼的问题。”   陶渊明《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内容投稿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8-2011 www.VogueChines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风尚网 [ 蜀ICP备081098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