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收藏 > 艺术精品 >

金镶玉 乾隆时期的宫廷艺术

时间:2010-10-06 14:26    来源:搜房网


金镶玉

  何为“金镶玉”

  “金镶玉”学名为“金银错嵌宝石玉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说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代代相传。王莽篡位后,胁迫皇太后交出玉玺,皇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摔在地上,崩掉一角。后来又命能工巧匠进行整修,用黄金镶上缺角,于是得名“金镶玉玺”。“金镶玉”即由此而来。

  “金镶玉”之所以华丽,就在一个“镶”字上。其要靠连续不断地敲击,把金丝或金片镶嵌到图案中。这种在玉器上镶嵌的手法最初见于清代乾隆年间。

  乾隆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每年都能得到一批玉器。这些玉器除了嵌有金银丝外,还嵌有各色宝石和玻璃,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乾隆皇帝不满足只凭进贡一种渠道得到这种玉器,于是开始仿制,还写了70多首诗来赞美其精美的做工。但这种工艺自清道光以后就再也没出现过,几乎失传。

  丝缕绵绵入奇石点出“金镶玉”

  自古就说“有钱难买金镶玉”,“金镶玉”是一种玉器加工工艺,寓意“金玉满堂”,象征着财富和才学。但它工艺复杂,如今几近失传。

  杨根连爱琢磨,恢复了这一乾隆时期的宫廷艺术,还首次将“金镶玉”技艺用在了首饰上。



杨根连
内刻薄胎瓶

  胎薄透指纹,玉琢成大器,壶被挂双链,绝技谁能敌。
金镶玉

  别人都不干了 杨根连变得人见人爱

  杨根连的父亲、胞姐弟都是玉雕艺人。他的父亲是青山居(现在崇文区花市)的老艺人,那里汇聚了众多琢玉巨匠。杨根连自幼随父亲在青山居一带居住,那里是玉器交易的场所,汇集着许多琢玉人和玉器商,也居住着众多琢玉高手。

  他十几岁时就能分辨玉石的好坏和种类,父亲的朋友见他天赋不错,又如此爱玉,就时常点拨他,有时还教他做点东西。杨根连琢玉的技艺便日臻成熟了起来。

  后来,琢玉的人越来越少,很多老玉匠的孩子也都不再学习这门手艺,可杨根连对玉仍十分痴迷。一位老人看见杨根连做的一个鼻烟壶,让他的儿子一定要把做这壶的人找来。老人坐在轮椅上见到了杨根连,看到是一个年轻人,十分激动,和他谈了很多,还教给了他一些不外传的秘法。

  有一些曾为宫中做玉器的大师,或在某一类器物上颇有造诣的老前辈,也爱和他谈论琢玉的经验,这些都使杨根连受益匪浅。也是在这时,一些老人谈到了一项失传的技艺——金镶玉。



金镶玉

  几元钱的玛瑙 成为十几万元的鼻烟壶

  1979年,19岁的杨根连进入北京玉器厂。他把一块河南碧玉做成一个壶,壶壁极薄,作品完成后产生一种荧光,是薄胎作品中难得的精品。一位港商看后,误以为原料是新疆碧玉,愿出高价买下。当被告知这是河南料时,港商连称如此做工实在高超,仍愿意用高价买下。最终,杨根连的这个壶的卖价超过了全车间30个壶的总价。

  1987年,杨根连进入了技术科创新组。他第一次看到古代精美绝伦的薄胎玉器内刻工艺,被古人的精湛工艺震惊了。通过大胆尝试,杨根连精心雕琢的第一件薄胎内刻雕件成功问世,这在北京玉雕史上也是第一次。

  之后,他做了一对薄胎对瓶。这对瓶不仅造型完全一样,重量也丝毫不差,这在玉器史上绝无仅有,他也凭此获得了1990年全国百花奖设计创作一等奖。厂里给他升了两级工资,这在当时是破格的奖励。

  之后他的作品频频在拍卖行拍卖。一块只值5到10元的玛瑙,被杨根连做成鼻烟壶,竟拍出了17万元的价格。“薄胎杨”、“壶王”等美誉由此而来。

  十余年后,杨根连做的鼻烟壶连创玉器史上的六个第一:青玉薄胎薄度第一;青玉薄胎内刻外凸内凹第一;青玉薄胎内画第一;青玉薄胎对瓶第一;鼻烟壶内挂双链第一;用水胆制作鼻烟壶第一。

  他做的鼻烟壶,有壶壁薄得可以透见指纹、放在水中不沉等特点。在海外的拍卖会上,他的单件作品拍出了过百万的价格,成了中国同类玉器的最高价。



金镶玉

  重拾“金镶玉” 又开“相伯居”

  杨根连又想起了那个失传了的“金镶玉”。

  1993年,杨根连离开了北京玉器厂,开始潜心研究“金镶玉”。“金镶玉”器物只为帝王享用,民间少有流传,工艺失传已久。但经过多年钻研,他终于自己探索出了这种技艺手法。他还首次将“金镶玉”工艺应用在首饰上,并达到了金丝均匀,长期佩戴、摩挲也不跳丝的水平。

  他不仅可以使金和玉浑如一体,还能把金子镶嵌在珠子上,把这种工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赢得了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艺杯”金奖。

  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看到他制作的“金镶玉”首饰后赞叹不已,并亲笔题写“雅玩”二字。

  2002年,杨根连创立了“相伯居”,取“伯乐识马,玉师相玉”之意。如今,“相伯居”已成为玉雕行业里一个知名字号。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内容投稿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8-2011 www.VogueChines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风尚网 [ 蜀ICP备081098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