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倪汉克:让300年前中国瓷“回家”
10月19日,站在上海博物馆四楼《海帆留影: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览》的展厅内,58岁的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欣慰地说,“300年前的中国瓷器,终于回家了。”
作为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展览活动之一,从10月20日至12月20日,倪汉克所捐赠的90多件明万历时期至19世纪中国输入欧洲的外销青花瓷器,将在上海博物馆展出。
昔日渡海西去,今日航空东归,90余件中国瓷器在欧洲大陆历经两三百年后重新回到中国。这是荷兰收藏家倪汉克的一个壮举。
倪汉克出生在荷兰的阿登豪特。他的祖父是一位银行家,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收藏包括中国贸易瓷在内的艺术品。
明末清初,大量中国瓷器通过海运途径,进入荷兰和欧洲大陆的不少国家,这些瓷器被称为“贸易瓷”。它们既是中欧经济贸易的早期“见证”,又带着中国独特的文化与审美风靡了欧洲富裕阶层。但此后,中国外销瓷在欧洲已经十分罕见,也很少有人了解。
“和外祖父、父亲一样,我很快也迷上了中国瓷”。倪汉克说,小时候,他常常凝望着那些古老的中国瓷盘、瓷瓶和青花罐,看着那些别具一格的装饰图案,对那些身穿“长裙”、头扎马尾的中国男人和梳着发髻的中国女人感到好奇。对古老中国的好感与想象,在这个荷兰人心底油然而生。
1991年,倪汉克的父亲去世,他继承了全部的青花瓷收藏品,也继承了这份收藏传统。为了扩充藏品,倪汉克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拍卖会。“当我看到一件自己所中意的瓷器,认为它可以使我的藏品锦上添花,就会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
在荷兰,倪汉克从事房地产业,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但是,每当夜晚来临时,尤其是到了周末,他总会在琳琅满目的收藏着中国瓷的橱柜前坐上一、两个小时,静静地欣赏和把玩。
“几年前,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卖了房子,必须考虑如何处理自己收藏的中国瓷器。卖掉它们?这无疑是一种选择。但我内心有一个声音,希望自己像父辈们一样,把这批珍贵的中国瓷完整地传承下去。”
就在那段决定藏品去留的日子里,倪汉克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当时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参观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一个欧洲19世纪绘画艺术博览会,但他专程去拜访了上海博物馆,了解了它的瓷器收藏。
“我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了解我收藏的瓷器所来源的地方。出乎意料的是,此行更让我亲身了解和感受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中是如何发展进步的。”这趟旅行,不仅圆了荷兰人倪汉克的中国梦,也让他做出了一个也许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决定:将这批瓷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而不是分开来留给自己的几个孩子。
2008年,倪汉克将自己家族三代人收集和珍藏的97件瓷器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总价值估计高达数百万美元。双方签署了捐赠协议。惟一的条件是:2012年,上博要在倪汉克的家乡———荷兰海牙局举办一个主题为“中国官窑瓷器”的展览。
上博专家表示,除了单纯的青花瓷,这批捐赠瓷器中还有少量洒蓝釉地青花和青花五彩描金瓷器,器形则包括盘、碗、罐、茶壶、熏炉以及不同造型的瓶,装饰图案则从仕女图、《西厢记》故事、到麒麟、花鸟、纹章,十分丰富。它们保存状态较好,釉色光润、造型别致、装饰美观,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事实上,来到上海的不仅是倪汉克的瓷器收藏。2008年,倪汉克也移居上海担任高纬环球上海分公司执行顾问,变成了一名“新上海人”。
“现在距离讨论捐赠之始已经差不多有一年时间了。我常常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把整整三代人的收藏捐赠出来,这让人有一种非常非常特殊的感觉。但每次想起,我都十分肯定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我热爱中国这个国家,也热爱它的文化。”
倪汉克说,如今,他每周至少有一、两天要来上博看一看,看看他心爱的“宝贝们”栖身的“新家”。同时,他已经开始收藏中国青铜器。
从荷兰到中国,跨越茫茫的海洋与大陆,这个荷兰人的中国情缘仍然在延续。
- 上一篇:上一篇:旗袍 期待也许是下一个收藏热点?
- 下一篇:下一篇:收藏家王度:为中华文物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