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灵魂的酒单
酒单传递出来的不只有酒本身的特质和品味,还让我们认识了幕后的酿酒师和那一块有地话(terroir)精神的葡萄园,感觉到手里的那一本酒单是有灵魂的……
一些贵得不象话的名牌酒在上,一堆没内涵可言的东西在下,那些品质好、有型、价钱合理的葡萄酒都去了哪儿?”我翻着酒单,皱着眉头。
想起欧洲那些好餐厅里,光是菜单已经让人食指大动,而酒单更是精彩,读得人心痒痒的。不过这些酒单以尺寸来讲,应该叫它们酒“书”,一本本厚得跟圣经似的,对葡萄酒发烧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地位崇高、令人景仰的酒经。记得有一回,因为实在太厚,侍酒师得双手捧过来。厚厚一本书里的酒款深入浅出,带着我们的味蕾周游世界,一个个国家、一个个产区、一家家酒庄让人越读越口渴!
这样的酒单,成功地达到了勾引人的效果。
国内的酒单则是一点味道也没有,更遑论引人入胜。我实在不能理解,以现在进口中国的酒款,尽管做不出一本圣经,起码能做出一份平衡的酒单。平衡?是的,一款好的葡萄酒要的是平衡,一份好酒单也是。所谓平衡,就是种类要照顾到,国家产地、品种要齐全,价钱要有层次感,讲白了就是说——没有洞的酒单!
比方说,除了红酒以外,应该也有多样的白酒、气泡酒等等不同形式的葡萄酒。至于产区,国内虽最追捧法国酒,但其实许多国家也都有精彩的作品,尤其是后起的新世界(澳洲、美国、南美及南非等),而我个人觉得意大利酒极耐人寻味、很有自身色彩,许多葡萄甚至只有在意大利才找得到!说到品种,这也是一个成为好酒单很关键的地方,如果只有那一千零一个霞多丽、梅洛和赤霞珠,就好像菜单上只有青菜豆腐番茄那样,谁有兴趣到这样无趣极了的地方吃饭!
从一张酒单可以判断选酒人的本事,就如老中医把脉,只有名星酒庄或商业品牌的马上就能把功力到底有几两泄了底,不过,有好些热过头的侍酒师只记得自己喜欢的葡萄酒,既不管是否搭配主厨的手艺、又搞不清楚客户群的消费力,结果搞得存货囤积,这一类“个性派”酒单倒丧失了它生存的意义。酒单的功用是让人点来喝的,因此起码要有一半的能“出场”,能为客人服务,这才是一张健康的酒单,什么样价格都有的酒单则可以看出来餐厅懂得照顾客人。
国内还有另一种怪酒单它则得了“亚洲症候群” ,这个病毒的杀伤力也是够呛的。什么是亚洲症候群?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几个供应商霸占了绝大部份的版面,病源据分析来自于餐饮界的不成文行规(可以叫它进场费、赞助费),而且不知为何,中餐厅里患病的比例特别高。据业内人士指出这是给早期的烈酒公司养出来的,葡萄酒商也是受害者,而且全亚洲都有这个毛病,不是只有中国有。不管怎么说,到头来都是消费者吃苦,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成本提高了的酒自然也便宜不下来。
回头看看眼前的酒单,数了一数,其实真正能喝的也不多,我的意思是熟了、味道出来、达到适饮期的葡萄酒。葡萄熟了才能吃,葡萄酒熟了才好喝,道理是一样的。怎么说酒还没熟呢?有些葡萄酒能在年纪轻时享用,但有些则需要陈年,尤其是好年份的佳酿,绝大部份(指的是好酒)只有几岁,实在是太年轻了,还没达到巅峰的葡萄酒就贸贸然地这样开瓶,简直是暴殄天物,我忍不住替不能说话的葡萄酒打抱不平,国内的餐厅怨他们难拿到适饮的年份,找进口商问,也无可奈何地说酒庄卖出来的都是刚能上市就卖的。恶性循环一路下来,市面上的酒都是些黄毛丫头,消费者们喝的常是些还没长好的葡萄酒!
其实有些年份会早熟些,但因悲惨地被归类为坏年份,所以没人要,就算碰到识货的餐厅上了酒单,却因为大家一股劲儿都要顶尖的年份,最后只能呆在仓库里坐冷板凳。
这些伤痕累累的酒单让人看了又气又伤心,结果是什么?
酒单打开了,又阖上了!几次下来可能再也没力气去翻那些让服务员丢在桌上的酒单。自己带吧,尽管开瓶费付得不心甘情愿,也总比没酒喝好,不然就只好到那些用心选酒的餐厅去,以实际行动鼓励这些为消费者想的有心人,悲哀的是,这样的餐厅不多。我不禁怀念起有回去勃艮地(Bourgogne)坐在米其林三星餐厅里,享受着侍酒师对着葡萄酒的热情,他的形容让陌生的酒有了颜色。
- 上一篇:上一篇:一些葡萄酒的饮酒礼仪
- 下一篇:下一篇:一次神秘的香槟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