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美酒 > 品酒学苑 >

德国葡萄及葡萄酒的地域特色

时间:2010-07-13 00:02    来源: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导读:德国的葡萄种植区位于北半球种植葡萄的“黄金地带”,而且是世界上北纬最高的葡萄产区。德国统一后一共有13个种植区。

  到欧洲,我喜欢奥地利自然风光的如诗如画,感叹法国卢浮宫艺术瑰宝的不胜枚举,惊奇德国科隆大教堂的高耸入云,更是无限沉醉于独具特色的德国葡萄及葡萄美酒。德国是世界栽培葡萄所在纬度最高的国家,最北延伸到北纬51 度左右。因此德国的葡萄及葡萄酒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有着较强的地域特色。

  德国葡萄与葡萄酒生产历史

  德国种植葡萄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也就是中国的西汉时期,即张骞从西域引进葡萄的时候。当时,罗马帝国占领了日耳曼领土的一部分,就是现在德国的西南部,罗马殖民者从意大利引进了葡萄树,同时也引进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酿酒工艺,德国由此开始了葡萄栽培与酿酒的历史。中世纪的时候,葡萄和葡萄酒主要由修道院的修道士传播发展,因此德国的葡萄酒文化同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今有些种植区还有主教的所有权或者留下了主教教会的名称。当初的主栽品种是 “埃尔布灵”、“西万尼”、“雷司令”,这些品种历史很悠久,但是到15 世纪才有记载。到19 世纪德国的葡萄酒业已经比较发达,总面积大于现在的几倍,当时莱茵高地区生产的“雷司令酒”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葡萄酒。但是,后来由于工业革命和战争等原因,德国的葡萄及葡萄酒业衰退了很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有一些回升,以后用了20~30 年的时间,才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这一好转的主要基础源于1971 年发布的“德国新葡萄酒法”和欧共体自1979 年向成员国发布的统一法规,20 世纪80~90 年代德国的葡萄及葡萄酒再度誉满全球。

德国的葡萄种植区

  德国的葡萄种植区位于北半球种植葡萄的“黄金地带”,而且是世界上北纬最高的葡萄产区。德国统一后一共有13个种植区,分布在北纬50 度上下。这13 个种植区一共有10万hm2 (公顷) 的面积,除了2 个位于东德,其它11 个都分布在西南部的莱茵、摩泽尔、美茵兹三条大河的流域。德国以白葡萄为主,占87 %的面积,红葡萄只占13 %的面积,与世界其它葡萄生产国正好相反。德国的葡萄酒与南欧和其它生产国的主要区别在于:酒度低,清淡可口,有着芬芳的果香。另外,每个产地的葡萄酒的香型和口味各有不同,大部分地区不但葡萄品种很多,而且相同品种按产地、年份、采收期、酿酒方法、质量等级等因素分出来的酒类也丰富多彩。

  德国葡萄产区地理及气候特点

  德国葡萄种植区是世界纬度最高的,延伸到北纬51°左右,其中北纬50°的种植区是德国中部法兰克福和美茵兹的位置,相当中国黑龙江北部黑河的地理位置。位于德国西南的种植区大都比法国的种植区还要偏北。由于德国的13 个葡萄种植区主要位于保温的河谷和山坡下,因此小气候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同时,大西洋暖流对西欧的气候也产生有利影响。13 个产区的土壤区别很大,而且一个大区内土壤条件也不同,甚至一样的河谷土壤的差异都较大。有的地区以沙壤土为主;有的则以黏土或黄土为主;有的地区为砂砾组成,在气候比较寒冷的情况下起着保温作用。德国的种植区常有“微型气候”,有时一个山坡或者单个葡萄园的气候都不同于周围条件。但总的来说,旱灾和水灾的现象很少,四季降水量比较均匀,植物生长期也有保证。4  德国葡萄种植的主要品种由于栽培历史的悠久和地理、土壤、气候的差异,德国葡萄种植区目前一共有90 多个葡萄品种在生产上种植,除了个别的种植区专门栽培1~2 个葡萄品种外,大多数的种植区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葡萄品种,主要栽培品种有“雷司令”、“黑品诺”、“灰品诺”、“埃尔布灵”、“西万尼”、“葡萄牙美人”,品种最丰富的是法耳茨地区。另外,有些专门在德国栽培的品种,在世界其它葡萄酒大国都难以找到。

  德国葡萄与葡萄酒生产经营方式

  在德国葡萄栽培和葡萄酒生产当中,大企业很少,绝大部分是包括合作社在内的中、小企业,其中家庭企业占大多数。一般家庭葡萄酒农的种植面积不超过1 hm2~2 hm2 (公顷) 。有些地区的村庄家家户户都是自己栽培葡萄、酿造葡萄酒和销售产品。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甚至有几百年的种植及酿酒历史。由于各家都有一定的传统,从前辈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也是各有千秋,所以即使是出自同一产地的“雷司令酒”,其风格和特征在不同的葡萄酒农之间也有区别。德国葡萄酒销量的20 %是家庭企业和葡萄酒合作社直接向消费者出售的,其余的80 %则主要通过批发、零售或出口。这种传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压力下也不会消失。德国不同于其它国家,葡萄酒业不存在葡萄酒厂扩大规模和生产销售葡萄酒的风险。

  德国葡萄酒在欧盟的地位

  欧洲的葡萄酒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3 %(2001 年) ,最主要的生产国是法国(世界比例为21. 9 %) 、意大利(20. 1 %) 和西班牙(11. 6 %) ,这三个国家的总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3 %。它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国,出口量占世界的64 %。据生产和出口统计,德国葡萄酒产量占欧盟第四位,但它所占的世界比例比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少的多,约在4 %左右,占世界第六位,位于美国和阿根廷之后。近年德国的总消费量增加到世界总量的9 %左右,占世界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消费量比生产量高一倍以上,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进口国,进口量为世界的20 % ,其次是英国(16 %) 、法国(11 %) 和美国(7 %) 。德国进口的葡萄酒80 %来自欧盟国家,20 %来自于其它国家。近10 年来,德国葡萄酒年平均产量为100 万t (吨) ,出口量为20~25 万t (吨) 。德国出口的葡萄酒主要是优质高级葡萄酒(55 %) 或高级葡萄酒(44 %) 。因此,德国葡萄酒质量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享有盛誉。

  德国酒的质量等级

  按“葡萄酒法”规定,德国的葡萄分四等六级,从低档到高档分别是一等“餐饮酒”,二等“乡村餐饮酒”,三等“特区高级葡萄酒”,四等“优质高级葡萄酒”。在“优质高级葡萄酒”中,根据葡萄的采摘时间和精选程度又细分为六级,每高一级,都用更成熟的、糖度更高的葡萄酿造。1 级是“头等酒”,用完全成熟的葡萄酿造;2 级是“迟摘酒”,用比正常采摘晚7 d~10 d(天) 的葡萄酿造;3 级是“精选酒即串选酒”,必须用一串串挑选的优质葡萄酿造;4 级是“浆果精选酒”,由已经过熟的精选果粒酿制,一般是甜酒;5 级是“干浆果精选酒”,由延迟采收到葡萄接近果干的葡萄果粒酿造,一般是甜酒,果香极为浓郁;6 级是“冰果高级葡萄酒”,必须在- 7 ℃~ - 12 ℃的条件下,逐粒采摘已结冰的葡萄,并在结冰的情况下进行榨汁酿造。为此,一个葡萄园要根据天气情况和葡萄每穗果、每粒果的特点,先后采摘4~5 次。如此一丝不苟采摘,在世界上罕见。上列6 个等级的优质高级葡萄酒,尤其是精选、浆果精选、干浆果精选和冰果高级葡萄酒,是德国的特色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逐年上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的高级葡萄酒是世界葡萄酒的阳春白雪。

  德国葡萄与葡萄酒的地域特色

  在德国所有种植区生产的葡萄都是酿酒品种,葡萄果粒一般很小,果皮很厚,酸度比较高,外观不美,不宜鲜食,但是酿造的葡萄酒却美味可口。德国葡萄酒文化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德国人很喜欢在用餐之外喝优质葡萄酒,如聊天时或晚上睡觉前,这种文化传统似乎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葡萄酒大国不一样,颇似李白饮酒赏月的习惯。德国的饮酒风俗也大大影响了酿酒的作风,所以生产的葡萄酒大部分不是专门针对餐桌的。因此德国的生产者特别注意葡萄酒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优质化。德国所生产的葡萄酒80 %为白葡萄酒,与全世界的比例正好相反,国际上以红葡萄酒贸易和消费为主。德国除了清爽、佐餐的干葡萄酒以外,还有半干、半甜和甜酒。大多数有德国特色的葡萄酒种类,不但在国际市场找不到,从价格来看也有较强的竞争力。比如,法耳茨地区所生产的葡萄酒同法国的接壤种植区———阿尔萨斯和洛林相比,有时品种和等级同样的葡萄酒价格便宜一半,尤其是优质高级酒。可以看出,德国葡萄酒的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和低价格,在国际市场将会有着极强的竞争优势。

  德国葡萄酒的发展与未来

  德国葡萄酒业在近20 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为了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德国葡萄酒生产遵循着以下原则:坚持低产高质的基本原则;实现精致和多样化生产;向世界传播德国特色的葡萄酒及葡萄酒生产工艺;走自然和环保生产之路。20 年来德国的葡萄酒出口量基本没有变化。但是,近年来德国的优质酒在东亚,尤其在日本、香港和台湾,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欢,其中高级和优质白葡萄酒的需求量发展较快。在中国,德国葡萄酒进口量呈猛增趋势,每年增长40 %左右。目前。德国的一些葡萄酒企业开始在中国的博览会上推广自己的产品,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并向中国的大饭店、大超市等销售葡萄酒。德国多种多样的葡萄酒正好和丰富多彩的中餐搭配,因此,德国酒在中国市场也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同其它葡萄酒出口国相比,德国的葡萄酒在中国仍然处于次要地位,在中国进口总量中占比例极小,但是德国的葡萄酒将大踏步迈向全球。

  德国的葡萄园虽然是世界纬度最高的葡萄园,但几乎90 %的葡萄都生长在莱茵河、摩泽尔河、美茵河、纳河流域陡峭的山岩和丘陵坡地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温润的气候,使葡萄生长季阳光普照;在寒冷的冬季,又受益于广阔的水域,可以免受霜冻和冰雪的危害,安全越冬。而在夏末初秋,小雨、晨雾和艳阳,又为葡萄种植者创造了按照酿酒需要,延迟采摘葡萄所需要的天气条件。当你品尝了德国葡萄酒独特的果香和醇香,你就会真正感受到自然赋予它的独特魅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内容投稿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8-2011 www.VogueChines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风尚网 [ 蜀ICP备081098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