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物 > 名人态度 >

腹有诗书气自华-王熹

时间:2010-08-11 00:29    来源:未知
王熹,山东曲阜人,1944年生。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民族文化学会副秘书长。济南市小名士书画院名誉院长。1980年调入曲阜师范大学任教。1992年调到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环艺专业任教。现任教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医术设计系。先生博学多才通诗文。擅长山水人物。好作左腕书。亦治印。山水师法石涛、黄宾虹、傅抱石。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并获奖多次。出版画集及论著多部。
  记者:前几天一位朋友来电话说他看您的山水画很有文化,很耐看,既有黄宾虹的浑厚华滋,又有傅抱石的磅礴潇洒,题跋非常讲究,是真正的文人画。
  王:您那位朋友过奖了。我也是一介凡夫,“从俗浮沉”。只不过我喜欢清静,喜欢独处。一个人闭门深山,蛰居息交,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人打扰。黄宾虹、傅抱石俩位大师我心仪久矣,他们风格迥异,我想把他们两人的技法融和变通,来个“统一场论”。我对我自己的画很不满意,该撕掉的画比李可染先生“废画三千”还多。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恐怕这辈子也画不出我能满意的作品来。
  记者:您是一位成名较早的书画家,发表了不少作品,又擅长诗词歌赋。您的诗在书画界传抄不少。您能谈谈您的艺术经历吗?
  王:文化革命前就免谈了吧,不要把梦舟老是往回划。文化革命后,我到高校教书,上课下课,看书画画,工作于斯,享受于斯。至于诗词文学之类,我从小受家庭熏陶管教,摹帖背书,很不情愿,但后来倒成了习惯。偶尔填词写诗,打油水准。兴之所至,以意为上,遣词炼句,尽可能合辙押韵,如此而已。

  记者:您又擅长左腕书法,能谈谈吗?
  王:我是左撇子,左手好使,所以用左手写字比较得劲儿。
  记者:下面有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需要请教您。现在流行“变形说”,人物、山水、花鸟都要变形,似乎不变形中国画就没有出路。变形成为一种时尚。打开一本装帧精美的画集,很多变形作品让读不懂,是人欣赏不了他的艺术还是故弄玄虚?很多画家不在传统上下功夫,一味求新求奇求变形,使作品花里胡梢,细细看来却是装腔作势,空洞无物。更有甚者有些领军人物也是这样,结果很多急于成名的青年趋之若鹜,纷纷效仿,您作为著名书画家,以您的亲身经历来讲,如何看待当今的这种现实?
  王:“变形”不新鲜事物,古来有之。世界很多地方先民们留在岩壁上石窟里的绘画和雕刻,无论是人物或者鸟兽的造型都相去太远,甚至只是图案符号。那是先民们在造型能力和生产工具极其低下的不自觉行为,是人对自然的原始感知,虽然简单粗糙,但稚拙自然,非常可爱。后来社会驶入文明轨道,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开始在两股道上各自前行。西方写实,中国既写实更重要写意;西方把艺术作为科学来研究,中国艺术就是艺术;西方摹仿自然,中国妙造自然;西方有意识的变形是自后印象派塞尚开始,而中国真正的变形于上世纪末的改革开放……这些东西说来话长,简言之,变形既不是新玩意儿,又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你想,艺术一直停留在摹拟自然的阶段上又有什么意思,照相早就解决了。具象--变形--抽象,这应该是艺术发展的模式或者规律。写实也好,写意也好,具象也好,变形、抽象也好,艺术象漫流的水,各行其是,只要存在就有合理的成分。我不反对变形,我认为适度的变形会更好。问题是怎样变形,以什么样的理念驱使变形。毕加索的反战名画《格尔尼卡》,把人体变形肢解拼凑,荒诞刺激,给人以震撼,但他不是乱画,是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于一体的深思熟虑之作。要说他的写实功夫,他十五岁之前的作品足可以称得上大画家了。我觉得变形要真动脑子,仔细琢磨推敲,变得有情趣,有味道,白石老人的“挠背图”就是很到位的一幅作品。如果高兴就随便来几笔,不假思索,胡涂乱抹,也许能够手偶得。乱画既不是灵感骤至,也不等于创新。什么是灵感?灵感是人的智慧之窗突然打开,一如照相机的快门突然打开,是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和思考探索的结果,西方有人开玩笑说是“神的呢近”。不管怎么说,认真思考推敲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变形要变得美,变得通脱。美术美术,制造美的艺术,作品画出来要给人以美感。罗丹说:“生活的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的美”,更何况生活本身就是很美的。比如说,好好的一个女子为什么变得那么丑陋?有的丑陋无比,还是小脚。缠足曾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国货,是愚昧丑陋的象征,早已过时了,现在再反复出现在画里,好吗?画面上所有的人都变得象丑八怪,畸形、病态、呆板做作,一脸茫然,没有一点表情,象木偶,或行尸走肉。我不好猜画家当时的想法,这也许正反映现代一些人的心态,一种潜意识的冷漠和无奈。从某种意义说,这难道不是弗洛伊德讲的现代人的颓废!我感觉很多人最缺乏的就是人的类似“关关睢鸠,在河之洲”那种自然纯真的东西,而是矜诗、做作或自爱自怜,孤芳自赏,缺乏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这些东西虽然流行,但并不都是好东西,早有人比喻过--流行性感冒好吗?大体说来,受过专业训练、造型能力很强,又正面八经寻求变化者是多数,功夫不到又不得不变形者,或莫明其妙跟随时尚者亦不少,装腔作势、故作高深者寡矣!据说有的画家一边画画一边发功,这是高人。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老子云:“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恍惚惚叫你看不明白摸不透,这不就高了吗!高,实在是高。我想画家还是坐下来,好好研究探索,心如止水,不被世俗弄得心神不定,惶惶不可终日。关于这个问题我说的不一定都对,见仁见智吧。

  记者:谢谢您对变形问题的认真解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画是“文人画”。一些文人为陶冶情操,逸笔草草,但画的不好,很浮浅,可谓“是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而不形于手”,这不能称为文人画。很多缺乏文化修养的画家,画了半辈子画,只是国色、天香、春曲、秋韵、远瞩等几个词,浅俗单调,味同嚼蜡,这也不能称为文人画。王老师,很多人说你的画才是真正的文人画,这是什么原因?
  王:“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是唐朝以后专指文人、士大夫的画,以区别于民间工匠和宫廷院体画,后来泛指有文化内涵的画。不是所有画画的文人都能画出文人画来,有的是匠人画、匠意画。文人画讲究画外工夫,这些工夫还要反映到画面上来。比如你的文学修养,你的诗词功底,你的书法水平,你的笔墨意趣,你的印章,甚至你的胸怀气度等等,这些综合因素营造着画面的神韵意境,并传达出画家的才情性灵,实际上是对画的品藻。简言之,是要求诗书画印俱佳的画才能稳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腹无诗书,犹吴下阿蒙,就只能题国色、秋韵、远瞩之类的穷款了。我的画只能算半文人画,因为有的时候诗作的不好,离真正的文人画还有些距离。缩小这个距离,这是我以后的课题。

记者:我见过你的一幅对联,写民的是“且假肠肥鲜吃请,更因腿短弗串门”。不但对仗工稳,字也写得好,足见您的画外工夫很深。请您谈谈书与画的关系。
  王:书画同源,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画要写出来,字要“画”进去,这里的“画”是指对字的造型结构的处理。每个字要赋予你自己的审美意象,才有别于他人塑造的每个字的形象。书法的基本构件是具有各种势能的点横撇捺等等笔画,古人归纳为“永”字八法;画的基本成因也是这些东西堆砌铺陈的点线面游戏,所以线条的长短粗细,刚柔疾徐,曲直转折在纸上造就出不同的美感来。线条不过关画不出好画。黄宾虹先生的画都是写出来的,线条如枯藤老树,干裂秋风,浑朴厚重,似陈年普洱茶,味道很足。而今很多画家的画显得稚嫩浅薄,就是各方面功力都不足,其中包括书法工夫。所以书法作用于画是随笔潜入纸,“润物无声”。我自己的体会是多读帖--“读帖胜于摹帖”,读好帖--“取法乎上,得其乎中”,且不可读劣帖--“得其下矣”!

  记者:“笔墨当随时代”也是一个老话题。文革期间政治命题创作模式制约人的创造性,而现在的文人画又很难反映时代生活,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王:石涛的这个主张和司马迁的“与时代俯仰”一脉相承,他是针对当时画坛上盛行因袭摹古之风而提出来的。“一石击破水中天”,震动当时又影响后世。至于现在笔墨怎样随时代,这让我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时代精神”的讨论。什么是时代精神?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精神。现在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我想研究石涛的艺术作为,把握当代的精神内核和需求,调动多向思维,仔细寻找适合现在的艺术语言,创作出既合时宜又有个性面貌又新的作品来。应该考虑“画眉深浅入时无”。超前固然好,未必能让当世认识理解--“过犹不及”,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国情。滞后不应该,抱残守缺,因袭守旧,抓住秦始皇老奶奶的裹脚布不放,未免太固执。当然这个比喻不准确,因为裹脚是从南唐后主李煜时代开始的--矫正枉过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二是东三魁夷的画到我国展览,引起轰动。什么原因?一是国人经过文化革命迫切需要开开窗户透透新鲜空气,二是东三魁夷的画面非常静谧,几近于大自然的原始状态,给嘈杂拥挤的现代社会绘制了一片净土,一个伊甸园,一乎优美的田园诗,让人在画前暂时得到心灵上的恬逸和慰藉。至于命题创作和非命题创作,进入封建社会就开始存在,前者在文学上被鲁迅称之为“遵命文学”。封建时代的命题创作是为皇帝、皇亲贵胄服务的,“历代帝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等是这类画的代表。现在是为政治服务。这种创作里面有很多规定性的东西,不能乱来。非命题创作纯属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这种抒怀言心展现自我的作品数量大,流传广,唐宋以来应该是艺术品的主流,流传下来的作品不胜枚举,同时也流传下来很多风雅逸事,象王羲之、顾恺之、张旭、怀素、米芾、唐伯虎、徐文长等等。现在更是有百万之众的书画大军在中国各地活动,其繁荣熙攘的程度过去哪个朝代都不能比。眼下是二十一纪初,中国渐渐进入盛世,“盛代无隐者”,人人都在努力创建新生活。艺术创新也正处于滥觞期。古希腊文化从开始到希腊时期前后经历了几个世纪,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米罗的维娜丝》、《胜利女神》、《掷铁饼者》等一大批艺术珍品;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前后也经历了三四百年,成就了一群耀眼的大师,象文学上的但丁、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画家、雕塑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等。中国现在还不到出大师的时候,一是需要厚重的铺垫和时间的砺炼,二是艺术家受金钱物质的诱惑,心浮气躁,下不到工夫。想想古代的、近现在的那些大师的文学艺术修养有多高,和他们比较我们应感到羞愧。所以切不可轻狂,“狂来轻世界”没有用处,踏踏实实坐下来做学问,也许几十年后你就是大师。
  记者:还想请您谈谈中西方绘画的结合问题。
  王:回答这个问题使我忽然想起了泰戈尔一句诗:“整个世界相会在一个鸟巢里”。世界是个大家庭,应该是“和而不同”,不应该“同而不和”,东西方艺术也是殊途同归。我去过法国的罗浮宫和俄罗斯的特列嘉科夫美使馆,见到一系列西方绘画大师的原作和其他艺术珍品;我更去过我们国家的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很多博物馆,同样见到从古今大师们的原作和艺术珍品。中外大师们高超的艺术水准使我惊叹,他们各胜擅场,达到相同的高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人类的大餐和宝藏。他们之间没有可比性,就象关公战秦琼。但总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这叫做“拿来主义”。比如海派的画,特别是任伯年的画,吸收西方水彩的一些技法,黄宾虹的山水画有浓厚的印象意蕴,和西方的印象派不谋而合还是借鉴,朱屺瞻老先生的国画无论在色彩和技法上显然是受马蒂斯的影响,石鲁被称为“中国的梵高”。反过来,西方的艺术家们借用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又想在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里找到新的创作灵感和出路等等。我想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从理念到技法,从风格流派到造型色彩,容我以后有时间再展开。咱们暂时说到这里。
  记者:最后还想请您谈谈艺术与市场的问题。现在艺术市场很乱,普遍认为书画作品炒的太厉害,艺术水平和价位不等值,您觉得这种状况怎么办才好?
  王:在古代,艺术是很高雅的事。王羲之拿自己烈写的《黄庭经》去换鹅,他并没有考虑他的字有多值钱,只是因为喜欢鹅就换,多高雅!又给老妇人写扇子,扶贫,心眼儿多好!郑板桥开有润格清单,那很大程度上是给官贾看的,卖给普通老百姓的字画不会比现在名家的贵。蒲华几乎是穷死的。要是他活在现在,他的字画那么好,媒体再一宣传,肯定会有别墅汽车,不至于死了几天别人都不知道。书画市场在铺天盖地,前无古人,相当火爆,这是好事,说明人们的生活提高了,有钱了,艺术品味和需求也高了,买卖双方都高兴。对于行情我知之甚少,只从电视上报刊上得到一些信息,写字作画和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一样,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劳动。劳动就出产品,产品一交换就成了商品。生活需要商品交换,互通有无。但商品出卖的价格并不是实价,总比实价要高,因为这牵扯到财富积累问题。比如生产一斤粮食成本是一元,但不能只卖一无,要卖的价钱比这高,为的是扩大再生产。高的部分就是利润。如果是艺术品,成本之外加上艺术水平。艺术水平是软指标,象皮筋,能拉得很长,伸缩性大,伸缩性大,这就来了问题,人们就从这里入手大做文章,宣传炒作就顺理成章司空见惯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吹,也请别人吹,一帮人一起吹。不吹白不吹,吹了不白吹。只要吹就管用。有的干脆捂上脸吹,一直吹到吓人的程度,甚至比吴昌硕、黄宾虹他们的水平还高,我认为,实事求是的宣传是应该的,蓄意炒作就变味了。好像炒作之风愈烈。“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善良的人们又容易轻信上当。你看,企划人一忽悠,一帮人就跟着起哄,真是“趋腹有诗书气自华-王熹教授访谈录
  记者:前几天一位朋友来电话说他看您的山水画很有文化,很耐看,既有黄宾虹的浑厚华滋,又有傅抱石的磅礴潇洒,题跋非常讲究,是真正的文人画。
  王:您那位朋友过奖了。我也是一介凡夫,“从俗浮沉”。只不过我喜欢清静,喜欢独处。一个人闭门深山,蛰居息交,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人打扰。黄宾虹、傅抱石俩位大师我心仪久矣,他们风格迥异,我想把他们两人的技法融和变通,来个“统一场论”。我对我自己的画很不满意,该撕掉的画比李可染先生“废画三千”还多。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恐怕这辈子也画不出我能满意的作品来。
  记者:您是一位成名较早的书画家,发表了不少作品,又擅长诗词歌赋。您的诗在书画界传抄不少。您能谈谈您的艺术经历吗?
  王:文化革命前就免谈了吧,不要把梦舟老是往回划。文化革命后,我到高校教书,上课下课,看书画画,工作于斯,享受于斯。至于诗词文学之类,我从小受家庭熏陶管教,摹帖背书,很不情愿,但后来倒成了习惯。偶尔填词写诗,打油水准。兴之所至,以意为上,遣词炼句,尽可能合辙押韵,如此而已。
  记者:您又擅长左腕书法,能谈谈吗?
  王:我是左撇子,左手好使,所以用左手写字比较得劲儿。
  记者:下面有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需要请教您。现在流行“变形说”,人物、山水、花鸟都要变形,似乎不变形中国画就没有出路。变形成为一种时尚。打开一本装帧精美的画集,很多变形作品让读不懂,是人欣赏不了他的艺术还是故弄玄虚?很多画家不在传统上下功夫,一味求新求奇求变形,使作品花里胡梢,细细看来却是装腔作势,空洞无物。更有甚者有些领军人物也是这样,结果很多急于成名的青年趋之若鹜,纷纷效仿,您作为著名书画家,以您的亲身经历来讲,如何看待当今的这种现实?
  王:“变形”不新鲜事物,古来有之。世界很多地方先民们留在岩壁上石窟里的绘画和雕刻,无论是人物或者鸟兽的造型都相去太远,甚至只是图案符号。那是先民们在造型能力和生产工具极其低下的不自觉行为,是人对自然的原始感知,虽然简单粗糙,但稚拙自然,非常可爱。后来社会驶入文明轨道,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开始在两股道上各自前行。西方写实,中国既写实更重要写意;西方把艺术作为科学来研究,中国艺术就是艺术;西方摹仿自然,中国妙造自然;西方有意识的变形是自后印象派塞尚开始,而中国真正的变形于上世纪末的改革开放……这些东西说来话长,简言之,变形既不是新玩意儿,又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你想,艺术一直停留在摹拟自然的阶段上又有什么意思,照相早就解决了。具象--变形--抽象,这应该是艺术发展的模式或者规律。写实也好,写意也好,具象也好,变形、抽象也好,艺术象漫流的水,各行其是,只要存在就有合理的成分。我不反对变形,我认为适度的变形会更好。问题是怎样变形,以什么样的理念驱使变形。毕加索的反战名画《格尔尼卡》,把人体变形肢解拼凑,荒诞刺激,给人以震撼,但他不是乱画,是集立体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于一体的深思熟虑之作。要说他的写实功夫,他十五岁之前的作品足可以称得上大画家了。我觉得变形要真动脑子,仔细琢磨推敲,变得有情趣,有味道,白石老人的“挠背图”就是很到位的一幅作品。如果高兴就随便来几笔,不假思索,胡涂乱抹,也许能够手偶得。乱画既不是灵感骤至,也不等于创新。什么是灵感?灵感是人的智慧之窗突然打开,一如照相机的快门突然打开,是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和思考探索的结果,西方有人开玩笑说是“神的呢近”。不管怎么说,认真思考推敲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变形要变得美,变得通脱。美术美术,制造美的艺术,作品画出来要给人以美感。罗丹说:“生活的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的美”,更何况生活本身就是很美的。比如说,好好的一个女子为什么变得那么丑陋?有的丑陋无比,还是小脚。缠足曾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国货,是愚昧丑陋的象征,早已过时了,现在再反复出现在画里,好吗?画面上所有的人都变得象丑八怪,畸形、病态、呆板做作,一脸茫然,没有一点表情,象木偶,或行尸走肉。我不好猜画家当时的想法,这也许正反映现代一些人的心态,一种潜意识的冷漠和无奈。从某种意义说,这难道不是弗洛伊德讲的现代人的颓废!我感觉很多人最缺乏的就是人的类似“关关睢鸠,在河之洲”那种自然纯真的东西,而是矜诗、做作或自爱自怜,孤芳自赏,缺乏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这些东西虽然流行,但并不都是好东西,早有人比喻过--流行性感冒好吗?大体说来,受过专业训练、造型能力很强,又正面八经寻求变化者是多数,功夫不到又不得不变形者,或莫明其妙跟随时尚者亦不少,装腔作势、故作高深者寡矣!据说有的画家一边画画一边发功,这是高人。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老子云:“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恍惚惚叫你看不明白摸不透,这不就高了吗!高,实在是高。我想画家还是坐下来,好好研究探索,心如止水,不被世俗弄得心神不定,惶惶不可终日。关于这个问题我说的不一定都对,见仁见智吧。
  记者:谢谢您对变形问题的认真解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画是“文人画”。一些文人为陶冶情操,逸笔草草,但画的不好,很浮浅,可谓“是有道而无艺,则物虽形于心,而不形于手”,这不能称为文人画。很多缺乏文化修养的画家,画了半辈子画,只是国色、天香、春曲、秋韵、远瞩等几个词,浅俗单调,味同嚼蜡,这也不能称为文人画。王老师,很多人说你的画才是真正的文人画,这是什么原因?
  王:“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是唐朝以后专指文人、士大夫的画,以区别于民间工匠和宫廷院体画,后来泛指有文化内涵的画。不是所有画画的文人都能画出文人画来,有的是匠人画、匠意画。文人画讲究画外工夫,这些工夫还要反映到画面上来。比如你的文学修养,你的诗词功底,你的书法水平,你的笔墨意趣,你的印章,甚至你的胸怀气度等等,这些综合因素营造着画面的神韵意境,并传达出画家的才情性灵,实际上是对画的品藻。简言之,是要求诗书画印俱佳的画才能稳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腹无诗书,犹吴下阿蒙,就只能题国色、秋韵、远瞩之类的穷款了。我的画只能算半文人画,因为有的时候诗作的不好,离真正的文人画还有些距离。缩小这个距离,这是我以后的课题。
  记者:我见过你的一幅对联,写民的是“且假肠肥鲜吃请,更因腿短弗串门”。不但对仗工稳,字也写得好,足见您的画外工夫很深。请您谈谈书与画的关系。
  王:书画同源,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画要写出来,字要“画”进去,这里的“画”是指对字的造型结构的处理。每个字要赋予你自己的审美意象,才有别于他人塑造的每个字的形象。书法的基本构件是具有各种势能的点横撇捺等等笔画,古人归纳为“永”字八法;画的基本成因也是这些东西堆砌铺陈的点线面游戏,所以线条的长短粗细,刚柔疾徐,曲直转折在纸上造就出不同的美感来。线条不过关画不出好画。黄宾虹先生的画都是写出来的,线条如枯藤老树,干裂秋风,浑朴厚重,似陈年普洱茶,味道很足。而今很多画家的画显得稚嫩浅薄,就是各方面功力都不足,其中包括书法工夫。所以书法作用于画是随笔潜入纸,“润物无声”。我自己的体会是多读帖--“读帖胜于摹帖”,读好帖--“取法乎上,得其乎中”,且不可读劣帖--“得其下矣”!
  记者:“笔墨当随时代”也是一个老话题。文革期间政治命题创作模式制约人的创造性,而现在的文人画又很难反映时代生活,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王:石涛的这个主张和司马迁的“与时代俯仰”一脉相承,他是针对当时画坛上盛行因袭摹古之风而提出来的。“一石击破水中天”,震动当时又影响后世。至于现在笔墨怎样随时代,这让我想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时代精神”的讨论。什么是时代精神?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精神。现在的时代精神是什么?我想研究石涛的艺术作为,把握当代的精神内核和需求,调动多向思维,仔细寻找适合现在的艺术语言,创作出既合时宜又有个性面貌又新的作品来。应该考虑“画眉深浅入时无”。超前固然好,未必能让当世认识理解--“过犹不及”,一定要考虑中国的国情。滞后不应该,抱残守缺,因袭守旧,抓住秦始皇老奶奶的裹脚布不放,未免太固执。当然这个比喻不准确,因为裹脚是从南唐后主李煜时代开始的--矫正枉过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二是东三魁夷的画到我国展览,引起轰动。什么原因?一是国人经过文化革命迫切需要开开窗户透透新鲜空气,二是东三魁夷的画面非常静谧,几近于大自然的原始状态,给嘈杂拥挤的现代社会绘制了一片净土,一个伊甸园,一乎优美的田园诗,让人在画前暂时得到心灵上的恬逸和慰藉。至于命题创作和非命题创作,进入封建社会就开始存在,前者在文学上被鲁迅称之为“遵命文学”。封建时代的命题创作是为皇帝、皇亲贵胄服务的,“历代帝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等是这类画的代表。现在是为政治服务。这种创作里面有很多规定性的东西,不能乱来。非命题创作纯属艺术家个人的创作,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这种抒怀言心展现自我的作品数量大,流传广,唐宋以来应该是艺术品的主流,流传下来的作品不胜枚举,同时也流传下来很多风雅逸事,象王羲之、顾恺之、张旭、怀素、米芾、唐伯虎、徐文长等等。现在更是有百万之众的书画大军在中国各地活动,其繁荣熙攘的程度过去哪个朝代都不能比。眼下是二十一纪初,中国渐渐进入盛世,“盛代无隐者”,人人都在努力创建新生活。艺术创新也正处于滥觞期。古希腊文化从开始到希腊时期前后经历了几个世纪,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米罗的维娜丝》、《胜利女神》、《掷铁饼者》等一大批艺术珍品;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前后也经历了三四百年,成就了一群耀眼的大师,象文学上的但丁、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亚,画家、雕塑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等。中国现在还不到出大师的时候,一是需要厚重的铺垫和时间的砺炼,二是艺术家受金钱物质的诱惑,心浮气躁,下不到工夫。想想古代的、近现在的那些大师的文学艺术修养有多高,和他们比较我们应感到羞愧。所以切不可轻狂,“狂来轻世界”没有用处,踏踏实实坐下来做学问,也许几十年后你就是大师。
  记者:还想请您谈谈中西方绘画的结合问题。
  王:回答这个问题使我忽然想起了泰戈尔一句诗:“整个世界相会在一个鸟巢里”。世界是个大家庭,应该是“和而不同”,不应该“同而不和”,东西方艺术也是殊途同归。我去过法国的罗浮宫和俄罗斯的特列嘉科夫美使馆,见到一系列西方绘画大师的原作和其他艺术珍品;我更去过我们国家的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很多博物馆,同样见到从古今大师们的原作和艺术珍品。中外大师们高超的艺术水准使我惊叹,他们各胜擅场,达到相同的高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人类的大餐和宝藏。他们之间没有可比性,就象关公战秦琼。但总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这叫做“拿来主义”。比如海派的画,特别是任伯年的画,吸收西方水彩的一些技法,黄宾虹的山水画有浓厚的印象意蕴,和西方的印象派不谋而合还是借鉴,朱屺瞻老先生的国画无论在色彩和技法上显然是受马蒂斯的影响,石鲁被称为“中国的梵高”。反过来,西方的艺术家们借用了生活的各个层面,又想在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里找到新的创作灵感和出路等等。我想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从理念到技法,从风格流派到造型色彩,容我以后有时间再展开。咱们暂时说到这里。
  记者:最后还想请您谈谈艺术与市场的问题。现在艺术市场很乱,普遍认为书画作品炒的太厉害,艺术水平和价位不等值,您觉得这种状况怎么办才好?
  王:在古代,艺术是很高雅的事。王羲之拿自己烈写的《黄庭经》去换鹅,他并没有考虑他的字有多值钱,只是因为喜欢鹅就换,多高雅!又给老妇人写扇子,扶贫,心眼儿多好!郑板桥开有润格清单,那很大程度上是给官贾看的,卖给普通老百姓的字画不会比现在名家的贵。蒲华几乎是穷死的。要是他活在现在,他的字画那么好,媒体再一宣传,肯定会有别墅汽车,不至于死了几天别人都不知道。书画市场在铺天盖地,前无古人,相当火爆,这是好事,说明人们的生活提高了,有钱了,艺术品味和需求也高了,买卖双方都高兴。对于行情我知之甚少,只从电视上报刊上得到一些信息,写字作画和工人做工农民种地一样,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劳动。劳动就出产品,产品一交换就成了商品。生活需要商品交换,互通有无。但商品出卖的价格并不是实价,总比实价要高,因为这牵扯到财富积累问题。比如生产一斤粮食成本是一元,但不能只卖一无,要卖的价钱比这高,为的是扩大再生产。高的部分就是利润。如果是艺术品,成本之外加上艺术水平。艺术水平是软指标,象皮筋,能拉得很长,伸缩性大,伸缩性大,这就来了问题,人们就从这里入手大做文章,宣传炒作就顺理成章司空见惯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吹,也请别人吹,一帮人一起吹。不吹白不吹,吹了不白吹。只要吹就管用。有的干脆捂上脸吹,一直吹到吓人的程度,甚至比吴昌硕、黄宾虹他们的水平还高,我认为,实事求是的宣传是应该的,蓄意炒作就变味了。好像炒作之风愈烈。“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善良的人们又容易轻信上当。你看,企划人一忽悠,一帮人就跟着起哄,真是“趋之若骛”,扎堆儿争食。这些人多半是二把刀、小混混。他们奴隶未改,眼睛往上看,谁升了官就捧谁。如果谁提了什么席什么长,书画价就一夜爆涨,一旦犯了事摔了下来又一钱不值,“世态炎凉”这个词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其实这些人并不真懂艺术,更不是为艺术事业摇旗呐喊,而是混水摸鱼捞利益。他们对书画常是褒贬一回却不知高低。当然炒作大有收获,比如一个人品画品都不怎么样的画家,被他们炒得上了大价钱,一张画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顶得上几十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农民一年的劳动值,而这张是画家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画出来的,你看值吗?诚然,农民干的是粗活,是“低级劳动”;画家作画既动心思又动手,是细活“高级劳动”。自古又“劳心者治人”,但这治得也忒 很了、忒过几分了。这种致富方略和奸商、巨贪、巨骗无异。对待这等欺世盗名招摇过市的艺术家,有良知有头脑的人一想就明白了,别上当。这类人当世有盛名,过世被遗忘。当然,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对高级艺术品的需求是高度文明的表现。但有钱人又往往不懂艺术——那张并不值几十万元的画不是被他们买去了吗?他们还往往花大价钱买赝品,我就认识好几个这样的冤大头。一个开画店的老板,本想靠买进的某名家的几十张画发财,没想到这名家的画价很快跌了下来,而且跌幅很大。这老板傻眼了,哭都找不到地方。人世间的事还真不好说,一个年轻漂亮的阔女子脖子上戴个值几十万元的天然钻石项链,这女人整天无所事事牵着小狗瞎逛,小狗身上还穿着红背心。你说这和中国西部那些连水都喝不上的农民作比较,里面含着人类社会的不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争我夺,已经把地球糟蹋的不成样子。人们应该自省自责,从我做起,独善其身,做个心地善良的人,正直公道的人,身心健康的人。(作者:盛德) 之若骛”,扎堆儿争食。这些人多半是二把刀、小混混。他们奴隶未改,眼睛往上看,谁升了官就捧谁。如果谁提了什么席什么长,书画价就一夜爆涨,一旦犯了事摔了下来又一钱不值,“世态炎凉”这个词在这里派上了用场。其实这些人并不真懂艺术,更不是为艺术事业摇旗呐喊,而是混水摸鱼捞利益。他们对书画常是褒贬一回却不知高低。当然炒作大有收获,比如一个人品画品都不怎么样的画家,被他们炒得上了大价钱,一张画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顶得上几十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农民一年的劳动值,而这张是画家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画出来的,你看值吗?诚然,农民干的是粗活,是“低级劳动”;画家作画既动心思又动手,是细活“高级劳动”。自古又“劳心者治人”,但这治得也忒 很了、忒过几分了。这种致富方略和奸商、巨贪、巨骗无异。对待这等欺世盗名招摇过市的艺术家,有良知有头脑的人一想就明白了,别上当。这类人当世有盛名,过世被遗忘。当然,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对高级艺术品的需求是高度文明的表现。但有钱人又往往不懂艺术——那张并不值几十万元的画不是被他们买去了吗?他们还往往花大价钱买赝品,我就认识好几个这样的冤大头。一个开画店的老板,本想靠买进的某名家的几十张画发财,没想到这名家的画价很快跌了下来,而且跌幅很大。这老板傻眼了,哭都找不到地方。人世间的事还真不好说,一个年轻漂亮的阔女子脖子上戴个值几十万元的天然钻石项链,这女人整天无所事事牵着小狗瞎逛,小狗身上还穿着红背心。你说这和中国西部那些连水都喝不上的农民作比较,里面含着人类社会的不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争我夺,已经把地球糟蹋的不成样子。人们应该自省自责,从我做起,独善其身,做个心地善良的人,正直公道的人,身心健康的人。(作者:盛德)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内容投稿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8-2011 www.VogueChines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风尚网 [ 蜀ICP备081098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