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我不是优秀的作家
时间:2010-08-11 01:07 来源:新浪
在昆仑饭店二层明亮的雪茄吧内,靠近落地窗的棕色软皮沙发是海岩会客时的固定专座。作为北京昆仑饭店的董事长,海岩在这里无数次挥斥方遒,指点江山,谈及更多的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的生机与发展。而现在,海岩是以一名出版过上千万字作品的业余作家的身份,向记者“独家披露”他的最新作品《独家披露》,这也是海岩首部未经图书出版直接操刀剧本创作的电视剧文本。
海岩很健谈,并且相当幽默,与他斯文的外表和身兼十余个(包括锦江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领导职位的身份形成巨大反差,这反而让人更难读懂他。可以读懂的是,海岩依然保留着文人的理想、浪漫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他的作品始终没有脱离海岩式的山呼海啸、儿女情长。即使新作《独家披露》,海岩顺应时代,融入了诸如“挪用希望工程善款”“虚假广告”、“钉子户”、“人肉搜索”等社会热点,但依然把唯美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披露人间的无奈与丑恶,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
同时,海岩也兼具了商场精英人士的现实与精明,他清醒地意识到,在资本市场,让利益最大化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所以,当电影市场看似一片繁花似锦,当包括韩三平在内的一众好友、同行力劝他放弃电视剧市场转投电影市场时,海岩都不置可否地笑答:行,如果电影可以更挣钱。
面对疯狂袭来的网络信息时代,海岩也在尝试转变,虽然这种转变对他,对海岩品牌而言无异于一次冒险,但他说:“我要是不转变就更冒险了。”已到了知天命年纪的海岩,一方面感觉到风雨欲来的紧迫感,一方面,却也怡然自得地享受当下,这两种心情交织穿行,就像他在白天与黑夜、在理性与感性、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义无返顾地穿梭于企业管理与文学创作的双重人生路上。
如果重新选择职业,我愿意选择当记者
海岩对记者职业有着本能的好感和尊敬,在他的《平淡生活》、《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都有类似记者身份的讲述者参与其中。他说过,如果年轻20岁,如果重新选择职业,记者会是他愿意选择至少是他非常胜任和适合的职业。在他眼中,记者是站在社会生活最前沿的群体,可以接触到各种纪实和应时的事件与人物,推动社会进步。正是这一点,让他在看过小说《包在纸里的火》后,产生了抑制不住的冲动,决定创作以记者视角铺陈故事、针砭时弊的剧本《独家披露》。尽管这期间有相当多的人告诫他,《包在纸里的火》不适合被改编,因为原作描写的社会黑暗面过于夸张,主要人物甚至包括编辑部的主编、主任、副主任都在进行权钱交易,到最后连作者本人都无法自圆其说,只好“空降”一个纪委书记把所有问题拨乱反正,从而仓促结尾。
海岩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他说:“我其实接触社会黑暗面很多,但我觉得它还是不够真实,太戏剧化了。”海岩自诩“描写细节的能力和组织故事、架构人物的能力非常强”。但写任何东西,一开始的角度是最困扰他的。早年的《永不瞑目》,是海岩偶然听到广播中讲述的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小伙与移植给他心脏的人的女友相爱的故事,才猛然获得灵感,写出了肖童与欧庆春、欧阳兰兰之间爱与伤害、毒品与反毒品的经典爱情故事。考虑到心脏移植不适应去西藏和接触毒品的情节,海岩将移植心脏改编成眼角膜移植。后来的《玉观音》,也是海岩在看过纪录片《中华之剑》后,决定写和平年代的禁毒英雄的。“《包在纸里的火》唯一让我激动的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角度,这个角度十分打动我。”于是,抛去原小说的故事,沿用原小说的记者视角,海岩重新编写,通过媒体看社会,看人间万象。“实际上还是写人心向上、写和谐、写社会温情的东西。”
《独家披露》:最接地气的一部
可以说,《独家披露》是海岩最接地气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邻里之间的人际冲突和喜怒哀乐,涉及了挪用善款、买房难、钉子户等社会问题,还将时下流行于网络的人肉搜索、网友聚众示威等搬上荧屏。此外,海岩还为男主角的家乡永川设计了一场大地震,描写地震后的惨痛与人民之间的相互支援。尽管海岩强调这其中仍然有所谓海岩剧的特点——围绕爱情展开故事,尽管他也承认自己最擅长的是写梦幻言情小说,但显然,这个时代已然改变,“海岩制造”已远不及早些时候的势如破竹。海岩需要改变,或者说向他内心的唯美做妥协。
“我喜欢写《玉观音》这样的言情故事,但很多人告诉我老百姓对极端情况下的故事没有兴趣,他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前几年,压缩碟和网络下载技术的出现,让电视剧的整个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我的《永不瞑目》《便衣警察》《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都获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据我所知,都是城市白领和大学生在支撑。这种情况现在没有了,你愿意什么时间看就什么时间看,网络下载就行了,或者你十块钱买套压缩碟,大家传着看就行。这等于把年轻人、知识分子赶出了黄金档。所以你要写什么,为哪个阶层写就是问题,现在主流的电视观众更喜欢看和他有关系的、他能参加评价的事情,所以在选材上我会向这方面偏移,我也可以写商界复杂的内幕故事,但可能老百姓看不明白,或者跟他生活远了,参与不了判断、评价,市场的反应就不好。像《走向共和》,我觉得拍的演的都特别好,但在南方收视率极低啊,跟《本地媳妇外地郎》比,收视率简直就是稀里哗啦地败。但你说哪个水平高呢?这是不言自明的。这还是一个观众层次的选择问题。像我们这种人,又想让年轻观众、知识分子喜欢,又想俘获那些中老年观众的心,所以在创作时也会考虑。过去我不这样啊,过去只要作品好就会有掌声,现在作品好不一定有掌声,作品不好不一定没关注度,关注度和美誉度是没有关系的,美誉度没用,关注度才是经济效益、是收视率。”
居住空间过度地局促,产生出人际关系的恶意,是现在社会正在发生的情况
常年位居高职、出入精英圈的海岩,究竟能够参透多少平民百姓的苦乐人生?写出小人物的离合悲欢,这对海岩来说并非难事。他说过,作家分两类,一类写自己熟悉的事,或者采风过的生活,一类写他感兴趣的、向往的、梦中的事。海岩属于后者。《玉观音》写完,云南当地人嗅出了海岩书中描述的云南“味道”。《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拍摄时,赵宝刚惊叹海岩把绍兴写得惟妙惟肖。可是迄今为止,海岩没有去过云南和绍兴。这也让海岩颇为得意:“身为作家,如果是他感兴趣的,那么关于他有兴趣的生活的所有信息他都不会遗漏。同时,如果这个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和各种人物的状态有一个基本判断的话,他可以去推测。”
事实上,作为酒店这个特殊行业的高管,海岩有机会接触到上至国家领导人、明星商贾,下至包括引车卖浆者在内的平民阶层。海岩说:“这个职业的接触面非常广,我也有很多社会关系,可能他的家人处在底层,我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会留意他们讲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作家就是这样,他要很敏感,别人看了司空见惯的东西,他会有很多想法,很多串联。”
曾经在昆仑饭店做过一届分房委员会主任的海岩,对当今百姓最敏感的住房问题颇有洞察。他在《独家披露》里选用的事例很多出自于当年他在内部刊物上发表的《分房杂记》中记录的真人真事。“居住空间过度地局促,产生出人际关系的恶意,是现在社会正在发生的情况。中国现在经济是最强大的,人民生活是最好的,但却不是最有幸福感的。我希望通过拆迁这事,能够增加不同阶层的人的彼此了解,希望大家都能够依法处理未来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矛盾。”
说话嘎,可一提起笔就特正经、特深情
回忆当年手下员工为住房矛盾发生口角的场面,海岩像表演小品一样绘声绘色,记者隐隐感觉到作品中透露的喜剧气质,这当然也是海岩从不显山露水的一面。对于是否会注入喜剧元素这个问题,海岩很干脆地回答:“有。所有出版社都邀请我写喜剧,他们觉得我说话比较嘎,说你不是一个写悲剧而是写喜剧的人啊!我确实是。我在生活中用大量时间给人发段子,我喜欢搞笑。看电视,我喜欢看赵本山,《我爱我家》,冯小刚的我也喜欢,一严肃我就不爱看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的毛病,我一提起笔来就特正经、特深情,一不深情就写不下去了。这一次,我尽量让剧情轻松诙谐。”
当然,和他曾经的搭档赵宝刚转型执导的《奋斗》不同,海岩在喜剧路上只不过迈出了一小步。“《奋斗》走出了特有风格,年轻人喜欢,确实有语言魅力。但好像每个人都是一个腔调,又不太生活化了。包括王朔的语言,王朔一写老干部,就七八不是,只有写他们那种痞子语言才对,一写他不了解的人就不对了。我们这戏还是每个人物有每个人物自己的语言,可能没有《奋斗》那么诙谐,我们偏正常吧。”
对话海岩
关于导演高希希:导演是我定的
记者:您既写到编辑部,又写到住房,让人联想到两部非常火的作品,一个是《编辑部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蜗居》。
海岩:《蜗居》我没看过,《编辑部的故事》和我们最大的差别是它是系列剧,我也写过系列剧《海马歌舞厅》。我们开始也想走这条路,后来电视台说千万不能写系列剧,系列剧几乎是不能进黄金档的,包括《我爱我家》。不进黄金档对于投资人的回报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改成连续剧。这样结构故事就很麻烦,因为它确实是一个一个的新闻事件,怎么把这些新闻事件串接起来,是一个新的尝试。
记者:您的作品都表现了一种极致的悲剧美,这次剧本里的男主角被人陷害后还一如既往地走悲剧路线吗?
海岩:大团圆的结局。我过去的作品商业性不够就是老做悲剧结局。好莱坞所有的商业片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
记者:这次您请到高希希做导演,据说他对外声称不再拍电视剧了。
海岩:我看过高导的一些作品,我比较喜欢他拍摄的风格和讲故事的能力,他对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表现力,我觉得高希希的成名和他在中国导演界的地位不是偶然的。很多人都说海岩剧的演员是我定的,真的冤枉,比较成功的那些是我定的(哈),但导演确实是我定的。和高希希合作当时有个问题,他对外宣称不拍电视剧了,他说如果接电视剧会得罪别人,而且他已经接了好几部电影。到后来,公司让他先看看剧本,他以前也说过很喜欢《深牢大狱》(后拍成电视剧《金耳环》),但当时已经和汪俊签约,所以没有合作成功。可能是因为我的剧本他看了,我再见到他的时候,我问他是不是没有时间拍?他说时间可以挤嘛。
记者:有传闻说您掌握着演员的生杀大权。
海岩:我过去的戏都是三票决定制,一票投资人,一票导演,一票我,我比较尊重前两方的意见,在这两方都不反对的情况下,我再提出我的意见。外面传都是我定,其实是他们的阴谋,他们为了减轻压力,说是海岩定的。有的演员我都没见过,见了我就说:海岩老师,您可能对我有误会,我得跟您解释一下。我说:您是谁啊,我对您有误会?他说:上次别人都同意了,就您没同意。我找投资人一问,人家说:我们不推你身上推谁身上啊,你又不是这圈里的人。这么多年,我没半路回家挨板砖,真是庆幸。(哈)
关于爱情:应该对我有些信心
记者:爱情还是您创作的主要标签,问题是您对80后甚至90后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了解吗?如果完全按照您过去的情感模式写,会出问题吗?
海岩:其实把时下最流行的词汇、现象、口头语写进去,年轻人未必认为你很了解他们。比如春晚的一个小品用了很多网络语言,年轻人并不觉得好和合适。还有一个老作家文章里堆砌了很多网络用语,但大家的评价都是负面的。所以不在于这些,从我以前的作品看,我是比较善于写我所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我写了大量不是我那个阶层、那个年龄、那个地区长大的人的故事。所以,应该对我有点信心吧。(哈哈)
记者:是不是说您骨子里还有年轻人的理想和浪漫情怀?
海岩:肯定的。
记者:商人和作家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一个要很理性,一个要很感性,您怎么做到协调?
海岩:对。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个性要求都不一样,所以目前来讲我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但不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关于海岩翻拍剧:我这个岁数无所谓品牌
记者:短短几年,海岩剧便被拿出来翻拍,据说翻拍的几部剧改动很大,如果改动不符合观众需求,可能会对海岩品牌有一定影响?
海岩:我这个岁数无所谓品牌了吧。我是一个对未来没有什么特别期望的人,我觉得当下是最好的,就享受当下。而且算命的说我92岁以后真正成名,92岁到 102岁是名噪天下的时候,这个算命的算我别处时精准之极,所以呢,我现在的一切担心和努力都是不必要的,因为我命运不到。(哈)
记者:您理解的名是什么?
海岩:比如我现在充其量是张恨水吧,到那时候就是曹雪芹了。(哈哈)
记者:您一直写年轻人的爱情,您自己的人生传奇什么时候动笔写?
海岩:我其实也不传奇,但我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经历,做过警察,当过兵,做这个做那个,很多出版社约我写自传,我说我有这么老吗?我快死了吗?他们说不是啊,现在很多年富力强的人也写自传,我说我有这么有名吗?他们说,差不多了!差不多了!我说还是算了吧。
记者:为什么?
海岩:没兴趣。我觉得我写自传会有点脸红,不够资历吧。上次他们出版我一个全集,媒体就说“他人到中年,怎么就出版全集了呢?”我问出版社:“为什么叫全集啊”,他们说,有的出版社叫“文集”,有的出版社叫“选集”,我们不能出重啊!现在什么《海岩经典选集》《海岩选集》《海岩文集》《海岩文集插图本》《海岩文集精选本》,其实都一样的。
关于电影:电影剧本不挣钱
记者:现在电影这么繁荣,您自己没有为电影创作剧本的打算吗?
海岩:很多投资商让我写电影,我拒绝都用了一个理由——“不挣钱”。我觉得文人千万别把自己弄成很文人的样。如果电影更挣钱,肯定要写电影。
记者:现在还没有参与电影的冲动?据说文化中国将投拍您的新作。
海岩:嗯。不过我现在对什么都兴趣不大,可有可无,没什么让我激动的事。有医生说我是典型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哈),我觉得我也不像呀,更年期也不像呀(哈),我自己不大承认,可别人都这么说。
记者:按理说,写电影比写电视剧更容易?
海岩:不是。我觉得写短篇小说挺难的,所以我是一个写长篇小说见长的人,我从来不敢小看写短篇和散文的人,我觉得最难的是写标语、口号。
记者:您的作品被搬上银幕的电影只有《玉观音》,却没有成功。
海岩:我认为《玉观音》是创作失败,跟海岩剧适不适合改成电影无关。他们有强大的阵容,许鞍华导演,香港第一编剧岸西,当红演员孙海英、陈建斌、赵薇、谢霆锋、柳云龙,戏怎么不好看呢?我当时提了一个方案,去掉北京情节,把杨瑞和铁军合并,就写云南这一块,他们没有采纳,就从头到尾把《玉观音》写下来,还改变了很多。后来有一篇评论,标题我还记得,《为了〈女人40〉,原谅〈玉观音〉》。他说听说海岩是一个很霸道的作者,他的戏是不能够删的,所以,许鞍华为了表示对海岩的致敬,没有动。但你想想,岸西是一个香港人,写中国内地,尤其是中国警察的生活,就七八不像。我不是说岸西没这个水平,你让我写香港人的生活也一定七八不像。我写《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写到了香港人,我以为我能写,但发现一到细节就写不了。所以这个小说是通过一个北京女孩的叙述说到了香港,把细节问题、语言问题都解决了。岸西也一样,是剧本问题。
记者:以您的影响力,想过建一个类似本山传媒这样的影视机构吗?
海岩:想过,因为我一直在给国家打工,我还是得全心全意把我的工作做好。现在我做一把手的这个国企,虽然很小,但也有一万多人,30多家下属单位,作为主要的经营者和法定代表人,我肯定要努力工作,不要让我们的国资管理部门觉得我要去干别的去。
关于儿子:不愿意他进演艺圈
记者:您的儿子侣皓吉吉演完《舞者》后也小有名气,但据说您一直不同意他进入演艺圈?
海岩:本来用的是李准基和孙俪,后来出了状况。在开拍前3天才确定主角,都是现找的,我们最初看中的男主角联系不上了,这个角色要会开车、会跳舞,导演就说用吉吉吧,吉吉是在这种情况下上的。我当时只问了他一句话,你演我的剧,你愿意承受口水吗?他说我愿意。我就说,随便吧。
记者:听起来很无奈。
海岩:是。我不太愿意成为媒体关注的人,我希望生活得很散淡,哪怕上街随地吐痰也可以,排队加塞也可以。可人家会说这不是海岩嘛!我不乐意这样,我想尽量淡出,如果他再成为媒体指指画画的人,我就特难受。挺简单的想法。另外,演艺圈确实是名利场,你想发展就要不断地花样翻新地去奋斗,他不是这样个性的人。所以,我觉得没意思。他也是单纯喜欢这个角色,年轻人有表现欲,导演又第一次提出用他,我要坚决反对,那家庭就不愉快了。(哈)
海岩很健谈,并且相当幽默,与他斯文的外表和身兼十余个(包括锦江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领导职位的身份形成巨大反差,这反而让人更难读懂他。可以读懂的是,海岩依然保留着文人的理想、浪漫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他的作品始终没有脱离海岩式的山呼海啸、儿女情长。即使新作《独家披露》,海岩顺应时代,融入了诸如“挪用希望工程善款”“虚假广告”、“钉子户”、“人肉搜索”等社会热点,但依然把唯美爱情放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披露人间的无奈与丑恶,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正义的追求。
同时,海岩也兼具了商场精英人士的现实与精明,他清醒地意识到,在资本市场,让利益最大化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所以,当电影市场看似一片繁花似锦,当包括韩三平在内的一众好友、同行力劝他放弃电视剧市场转投电影市场时,海岩都不置可否地笑答:行,如果电影可以更挣钱。
面对疯狂袭来的网络信息时代,海岩也在尝试转变,虽然这种转变对他,对海岩品牌而言无异于一次冒险,但他说:“我要是不转变就更冒险了。”已到了知天命年纪的海岩,一方面感觉到风雨欲来的紧迫感,一方面,却也怡然自得地享受当下,这两种心情交织穿行,就像他在白天与黑夜、在理性与感性、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义无返顾地穿梭于企业管理与文学创作的双重人生路上。
如果重新选择职业,我愿意选择当记者
海岩对记者职业有着本能的好感和尊敬,在他的《平淡生活》、《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都有类似记者身份的讲述者参与其中。他说过,如果年轻20岁,如果重新选择职业,记者会是他愿意选择至少是他非常胜任和适合的职业。在他眼中,记者是站在社会生活最前沿的群体,可以接触到各种纪实和应时的事件与人物,推动社会进步。正是这一点,让他在看过小说《包在纸里的火》后,产生了抑制不住的冲动,决定创作以记者视角铺陈故事、针砭时弊的剧本《独家披露》。尽管这期间有相当多的人告诫他,《包在纸里的火》不适合被改编,因为原作描写的社会黑暗面过于夸张,主要人物甚至包括编辑部的主编、主任、副主任都在进行权钱交易,到最后连作者本人都无法自圆其说,只好“空降”一个纪委书记把所有问题拨乱反正,从而仓促结尾。
海岩看到了问题的症结,他说:“我其实接触社会黑暗面很多,但我觉得它还是不够真实,太戏剧化了。”海岩自诩“描写细节的能力和组织故事、架构人物的能力非常强”。但写任何东西,一开始的角度是最困扰他的。早年的《永不瞑目》,是海岩偶然听到广播中讲述的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小伙与移植给他心脏的人的女友相爱的故事,才猛然获得灵感,写出了肖童与欧庆春、欧阳兰兰之间爱与伤害、毒品与反毒品的经典爱情故事。考虑到心脏移植不适应去西藏和接触毒品的情节,海岩将移植心脏改编成眼角膜移植。后来的《玉观音》,也是海岩在看过纪录片《中华之剑》后,决定写和平年代的禁毒英雄的。“《包在纸里的火》唯一让我激动的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角度,这个角度十分打动我。”于是,抛去原小说的故事,沿用原小说的记者视角,海岩重新编写,通过媒体看社会,看人间万象。“实际上还是写人心向上、写和谐、写社会温情的东西。”
《独家披露》:最接地气的一部
可以说,《独家披露》是海岩最接地气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邻里之间的人际冲突和喜怒哀乐,涉及了挪用善款、买房难、钉子户等社会问题,还将时下流行于网络的人肉搜索、网友聚众示威等搬上荧屏。此外,海岩还为男主角的家乡永川设计了一场大地震,描写地震后的惨痛与人民之间的相互支援。尽管海岩强调这其中仍然有所谓海岩剧的特点——围绕爱情展开故事,尽管他也承认自己最擅长的是写梦幻言情小说,但显然,这个时代已然改变,“海岩制造”已远不及早些时候的势如破竹。海岩需要改变,或者说向他内心的唯美做妥协。
“我喜欢写《玉观音》这样的言情故事,但很多人告诉我老百姓对极端情况下的故事没有兴趣,他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前几年,压缩碟和网络下载技术的出现,让电视剧的整个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我的《永不瞑目》《便衣警察》《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都获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据我所知,都是城市白领和大学生在支撑。这种情况现在没有了,你愿意什么时间看就什么时间看,网络下载就行了,或者你十块钱买套压缩碟,大家传着看就行。这等于把年轻人、知识分子赶出了黄金档。所以你要写什么,为哪个阶层写就是问题,现在主流的电视观众更喜欢看和他有关系的、他能参加评价的事情,所以在选材上我会向这方面偏移,我也可以写商界复杂的内幕故事,但可能老百姓看不明白,或者跟他生活远了,参与不了判断、评价,市场的反应就不好。像《走向共和》,我觉得拍的演的都特别好,但在南方收视率极低啊,跟《本地媳妇外地郎》比,收视率简直就是稀里哗啦地败。但你说哪个水平高呢?这是不言自明的。这还是一个观众层次的选择问题。像我们这种人,又想让年轻观众、知识分子喜欢,又想俘获那些中老年观众的心,所以在创作时也会考虑。过去我不这样啊,过去只要作品好就会有掌声,现在作品好不一定有掌声,作品不好不一定没关注度,关注度和美誉度是没有关系的,美誉度没用,关注度才是经济效益、是收视率。”
居住空间过度地局促,产生出人际关系的恶意,是现在社会正在发生的情况
常年位居高职、出入精英圈的海岩,究竟能够参透多少平民百姓的苦乐人生?写出小人物的离合悲欢,这对海岩来说并非难事。他说过,作家分两类,一类写自己熟悉的事,或者采风过的生活,一类写他感兴趣的、向往的、梦中的事。海岩属于后者。《玉观音》写完,云南当地人嗅出了海岩书中描述的云南“味道”。《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拍摄时,赵宝刚惊叹海岩把绍兴写得惟妙惟肖。可是迄今为止,海岩没有去过云南和绍兴。这也让海岩颇为得意:“身为作家,如果是他感兴趣的,那么关于他有兴趣的生活的所有信息他都不会遗漏。同时,如果这个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和各种人物的状态有一个基本判断的话,他可以去推测。”
事实上,作为酒店这个特殊行业的高管,海岩有机会接触到上至国家领导人、明星商贾,下至包括引车卖浆者在内的平民阶层。海岩说:“这个职业的接触面非常广,我也有很多社会关系,可能他的家人处在底层,我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会留意他们讲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作家就是这样,他要很敏感,别人看了司空见惯的东西,他会有很多想法,很多串联。”
曾经在昆仑饭店做过一届分房委员会主任的海岩,对当今百姓最敏感的住房问题颇有洞察。他在《独家披露》里选用的事例很多出自于当年他在内部刊物上发表的《分房杂记》中记录的真人真事。“居住空间过度地局促,产生出人际关系的恶意,是现在社会正在发生的情况。中国现在经济是最强大的,人民生活是最好的,但却不是最有幸福感的。我希望通过拆迁这事,能够增加不同阶层的人的彼此了解,希望大家都能够依法处理未来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矛盾。”
说话嘎,可一提起笔就特正经、特深情
回忆当年手下员工为住房矛盾发生口角的场面,海岩像表演小品一样绘声绘色,记者隐隐感觉到作品中透露的喜剧气质,这当然也是海岩从不显山露水的一面。对于是否会注入喜剧元素这个问题,海岩很干脆地回答:“有。所有出版社都邀请我写喜剧,他们觉得我说话比较嘎,说你不是一个写悲剧而是写喜剧的人啊!我确实是。我在生活中用大量时间给人发段子,我喜欢搞笑。看电视,我喜欢看赵本山,《我爱我家》,冯小刚的我也喜欢,一严肃我就不爱看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养成的毛病,我一提起笔来就特正经、特深情,一不深情就写不下去了。这一次,我尽量让剧情轻松诙谐。”
当然,和他曾经的搭档赵宝刚转型执导的《奋斗》不同,海岩在喜剧路上只不过迈出了一小步。“《奋斗》走出了特有风格,年轻人喜欢,确实有语言魅力。但好像每个人都是一个腔调,又不太生活化了。包括王朔的语言,王朔一写老干部,就七八不是,只有写他们那种痞子语言才对,一写他不了解的人就不对了。我们这戏还是每个人物有每个人物自己的语言,可能没有《奋斗》那么诙谐,我们偏正常吧。”
对话海岩
关于导演高希希:导演是我定的
记者:您既写到编辑部,又写到住房,让人联想到两部非常火的作品,一个是《编辑部的故事》,还有一个就是《蜗居》。
海岩:《蜗居》我没看过,《编辑部的故事》和我们最大的差别是它是系列剧,我也写过系列剧《海马歌舞厅》。我们开始也想走这条路,后来电视台说千万不能写系列剧,系列剧几乎是不能进黄金档的,包括《我爱我家》。不进黄金档对于投资人的回报率是非常低的,所以改成连续剧。这样结构故事就很麻烦,因为它确实是一个一个的新闻事件,怎么把这些新闻事件串接起来,是一个新的尝试。
记者:您的作品都表现了一种极致的悲剧美,这次剧本里的男主角被人陷害后还一如既往地走悲剧路线吗?
海岩:大团圆的结局。我过去的作品商业性不够就是老做悲剧结局。好莱坞所有的商业片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
记者:这次您请到高希希做导演,据说他对外声称不再拍电视剧了。
海岩:我看过高导的一些作品,我比较喜欢他拍摄的风格和讲故事的能力,他对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表现力,我觉得高希希的成名和他在中国导演界的地位不是偶然的。很多人都说海岩剧的演员是我定的,真的冤枉,比较成功的那些是我定的(哈),但导演确实是我定的。和高希希合作当时有个问题,他对外宣称不拍电视剧了,他说如果接电视剧会得罪别人,而且他已经接了好几部电影。到后来,公司让他先看看剧本,他以前也说过很喜欢《深牢大狱》(后拍成电视剧《金耳环》),但当时已经和汪俊签约,所以没有合作成功。可能是因为我的剧本他看了,我再见到他的时候,我问他是不是没有时间拍?他说时间可以挤嘛。
记者:有传闻说您掌握着演员的生杀大权。
海岩:我过去的戏都是三票决定制,一票投资人,一票导演,一票我,我比较尊重前两方的意见,在这两方都不反对的情况下,我再提出我的意见。外面传都是我定,其实是他们的阴谋,他们为了减轻压力,说是海岩定的。有的演员我都没见过,见了我就说:海岩老师,您可能对我有误会,我得跟您解释一下。我说:您是谁啊,我对您有误会?他说:上次别人都同意了,就您没同意。我找投资人一问,人家说:我们不推你身上推谁身上啊,你又不是这圈里的人。这么多年,我没半路回家挨板砖,真是庆幸。(哈)
关于爱情:应该对我有些信心
记者:爱情还是您创作的主要标签,问题是您对80后甚至90后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了解吗?如果完全按照您过去的情感模式写,会出问题吗?
海岩:其实把时下最流行的词汇、现象、口头语写进去,年轻人未必认为你很了解他们。比如春晚的一个小品用了很多网络语言,年轻人并不觉得好和合适。还有一个老作家文章里堆砌了很多网络用语,但大家的评价都是负面的。所以不在于这些,从我以前的作品看,我是比较善于写我所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我写了大量不是我那个阶层、那个年龄、那个地区长大的人的故事。所以,应该对我有点信心吧。(哈哈)
记者:是不是说您骨子里还有年轻人的理想和浪漫情怀?
海岩:肯定的。
记者:商人和作家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一个要很理性,一个要很感性,您怎么做到协调?
海岩:对。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个性要求都不一样,所以目前来讲我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但不是一个优秀的作家。
关于海岩翻拍剧:我这个岁数无所谓品牌
记者:短短几年,海岩剧便被拿出来翻拍,据说翻拍的几部剧改动很大,如果改动不符合观众需求,可能会对海岩品牌有一定影响?
海岩:我这个岁数无所谓品牌了吧。我是一个对未来没有什么特别期望的人,我觉得当下是最好的,就享受当下。而且算命的说我92岁以后真正成名,92岁到 102岁是名噪天下的时候,这个算命的算我别处时精准之极,所以呢,我现在的一切担心和努力都是不必要的,因为我命运不到。(哈)
记者:您理解的名是什么?
海岩:比如我现在充其量是张恨水吧,到那时候就是曹雪芹了。(哈哈)
记者:您一直写年轻人的爱情,您自己的人生传奇什么时候动笔写?
海岩:我其实也不传奇,但我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经历,做过警察,当过兵,做这个做那个,很多出版社约我写自传,我说我有这么老吗?我快死了吗?他们说不是啊,现在很多年富力强的人也写自传,我说我有这么有名吗?他们说,差不多了!差不多了!我说还是算了吧。
记者:为什么?
海岩:没兴趣。我觉得我写自传会有点脸红,不够资历吧。上次他们出版我一个全集,媒体就说“他人到中年,怎么就出版全集了呢?”我问出版社:“为什么叫全集啊”,他们说,有的出版社叫“文集”,有的出版社叫“选集”,我们不能出重啊!现在什么《海岩经典选集》《海岩选集》《海岩文集》《海岩文集插图本》《海岩文集精选本》,其实都一样的。
关于电影:电影剧本不挣钱
记者:现在电影这么繁荣,您自己没有为电影创作剧本的打算吗?
海岩:很多投资商让我写电影,我拒绝都用了一个理由——“不挣钱”。我觉得文人千万别把自己弄成很文人的样。如果电影更挣钱,肯定要写电影。
记者:现在还没有参与电影的冲动?据说文化中国将投拍您的新作。
海岩:嗯。不过我现在对什么都兴趣不大,可有可无,没什么让我激动的事。有医生说我是典型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哈),我觉得我也不像呀,更年期也不像呀(哈),我自己不大承认,可别人都这么说。
记者:按理说,写电影比写电视剧更容易?
海岩:不是。我觉得写短篇小说挺难的,所以我是一个写长篇小说见长的人,我从来不敢小看写短篇和散文的人,我觉得最难的是写标语、口号。
记者:您的作品被搬上银幕的电影只有《玉观音》,却没有成功。
海岩:我认为《玉观音》是创作失败,跟海岩剧适不适合改成电影无关。他们有强大的阵容,许鞍华导演,香港第一编剧岸西,当红演员孙海英、陈建斌、赵薇、谢霆锋、柳云龙,戏怎么不好看呢?我当时提了一个方案,去掉北京情节,把杨瑞和铁军合并,就写云南这一块,他们没有采纳,就从头到尾把《玉观音》写下来,还改变了很多。后来有一篇评论,标题我还记得,《为了〈女人40〉,原谅〈玉观音〉》。他说听说海岩是一个很霸道的作者,他的戏是不能够删的,所以,许鞍华为了表示对海岩的致敬,没有动。但你想想,岸西是一个香港人,写中国内地,尤其是中国警察的生活,就七八不像。我不是说岸西没这个水平,你让我写香港人的生活也一定七八不像。我写《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写到了香港人,我以为我能写,但发现一到细节就写不了。所以这个小说是通过一个北京女孩的叙述说到了香港,把细节问题、语言问题都解决了。岸西也一样,是剧本问题。
记者:以您的影响力,想过建一个类似本山传媒这样的影视机构吗?
海岩:想过,因为我一直在给国家打工,我还是得全心全意把我的工作做好。现在我做一把手的这个国企,虽然很小,但也有一万多人,30多家下属单位,作为主要的经营者和法定代表人,我肯定要努力工作,不要让我们的国资管理部门觉得我要去干别的去。
关于儿子:不愿意他进演艺圈
记者:您的儿子侣皓吉吉演完《舞者》后也小有名气,但据说您一直不同意他进入演艺圈?
海岩:本来用的是李准基和孙俪,后来出了状况。在开拍前3天才确定主角,都是现找的,我们最初看中的男主角联系不上了,这个角色要会开车、会跳舞,导演就说用吉吉吧,吉吉是在这种情况下上的。我当时只问了他一句话,你演我的剧,你愿意承受口水吗?他说我愿意。我就说,随便吧。
记者:听起来很无奈。
海岩:是。我不太愿意成为媒体关注的人,我希望生活得很散淡,哪怕上街随地吐痰也可以,排队加塞也可以。可人家会说这不是海岩嘛!我不乐意这样,我想尽量淡出,如果他再成为媒体指指画画的人,我就特难受。挺简单的想法。另外,演艺圈确实是名利场,你想发展就要不断地花样翻新地去奋斗,他不是这样个性的人。所以,我觉得没意思。他也是单纯喜欢这个角色,年轻人有表现欲,导演又第一次提出用他,我要坚决反对,那家庭就不愉快了。(哈)
- 上一篇:上一篇:McQueen葬礼举行 怀念时尚坏小子
- 下一篇:下一篇:Doletskaya:时尚界的新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