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物 > 名人态度 >

对话世博各场馆设计师

时间:2010-08-11 00:56    来源:中国企业家
世博会就像一个建筑大派对,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如何向另一个国家显示自己国家的特点?我们不能枯燥地在平地建房。建筑师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才华,希望自己设计的场馆能脱颖而出,使每个人都深刻了解本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大自然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标本。建筑师的工作,其实更像是一个厨师,利用自然界提供的原材料,去创造一些新事物。当你试图靠近芬兰馆,远远地,你就能发现它不同于世博会上任何其他建筑。   从空中俯瞰整个意大利馆,人们会因为它独特的外形设计而感到惊奇。整个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种被意大利人称之为上海的传统游戏,这个游戏其实就是上海小朋友玩的游戏棒。   国家电网馆的外观如同一个透明的晶体魔盒。在魔盒内部,设计师运用六面式大体量LED 屏幕为参观者展示最直观震撼的影像,讲述电力如何满足这样一个国家的用电需求。参观者进入魔盒后,可以在六面影像包围的幻象空间中自由穿梭,身临其境地体验一场多媒体视听盛宴,感受自然能源转化成人类可用能源的全过程。   1,雅克•费里埃Jacques Ferrier:法国馆设计师   法国浪漫,法国馆则意外地是个安静的建筑。   这个跟法国馆的建筑师Jacques Ferrier的理念有关系。   “我对那种为华丽而华丽,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始终有所保留……总是应该满足一些实际需要:居住、采暖、循环……不可能只建造一些观赏型建筑。”这就是 Jacques Ferrier,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设计师,一个坚持把行为规范融入设计美学,将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建筑师。   法国是在接受中国邀请后第一个确认参展的国家。展区地理位置优越,紧邻黄浦江滨水区域,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位于世博园C 片区(欧洲国家馆区)。   法国馆将是一座具有象征意义和创新的建筑。无论是从外形上,从建筑材料上,还是展示内容上,都会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活力和 法国式生活艺术。注重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内容,法国馆将在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播领域,以实物展示它的创新能力。   他设计的法国馆一方面要展现国家的特点,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反映城市化的趋势。因此,他在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比如建筑外层的白色网格不但能起抗震作用,还能释放展馆内部的空间,用于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   费里埃在设计上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环绕建筑的水。他说,人离开水就无法生活,水的重要性甚至远远超过石油。“水是一种纯美的事物,一个悬浮于水上的建筑隐含着多层寓意,比如江河与大海、同自然相结合的城市生活等等。此外,馆内的景物相映成趣,每一位走进法国馆的参观者都将被垂直的花园包围,这个花园完全是法式的,就像凡尔赛宫一样,但它以垂直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一定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之所以做出垂直花园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目前城市拥挤的状况。一些城市的人口多达1000万甚至2000万人,所以需要对建筑和自然进行重新布局。我们不能指望人们在周末前往乡间别墅,或在平时到公园散步来解决问题,”费里埃解释道。   费里埃认为,每一座建筑都应该将工作或居住其间的人们“解放”出来,让他们通过嗅觉和视觉直接接触自然的色彩和景物。他说:“这也是我为法国馆起名‘感性之城’的原因所在。建筑不仅应该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愉悦,还需要调动每个人的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等感官。”   在费里埃看来,世博会开幕后,不同国家馆之间的“友好竞争”不可避免。“每个馆都希望出奇制胜,我的制胜法宝就是呈现建筑的静谧之美。参观者会发现,法国馆的形状四四方方、朴实简约,但其中别有一番趣味。我希望自己的设计既散发现代气息,又能将建筑和城市的历史包含在内,”说起自己的得意之作,费里埃可谓信心十足。   费里埃说:“我很高兴地看到,法国人对上海世博会充满热情,知名人物对此也十分关注。作为法国馆的设计师,我感到非常幸福。等到5月1日世博会开幕那天,我希望自己是第一个看到法国馆的人。不过现在还有3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们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   参观路线设计以吸引一千万游客为目标,以三或四个各具特色的游艺路线为基础,充分发挥法国的创造性,着重突出情感的呼唤。此外,法国馆将配备一个150座 的多功能厅和餐馆饮食区 (其中一个为法国美食餐厅)。   法国高新科技企业将展出在城市工程服务领域的创新成果,并将其融入法国馆的建设。   法国馆将在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材料和环境保护方面使用最新的先进技术。展馆将成为循环经济技术领域的典范。   法国国家馆最终建筑设计方案的选择采取了特殊的征集流程: 竞争协商方式。   评审委员会从来自全球的47个建筑设计团队中遴选出4个团队。2008年3月17日,委员会推荐了Jacques Ferrier 建筑师事务所。3月18日,在法国参展局董事会上正式选定Jacques Ferrier的建筑设计被定为最终方案。   秉承“建筑服务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Jacques Ferrier完成多项创新型项目,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他的作品包括公共设施、文化建筑、办公楼、大学、研究中心、住宅等。同时,他也是少数与工业企业合作进行建筑研究的设计师之一:混合型办公室Concept Office(与法国电(600795,股吧)力公司EDF合作)及绿色大楼Hypergreen(与拉法基集团 Lafarge 合作)。这些项目均着眼于大都市的特点及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需要,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建筑的思考。   Jacques Ferrier的作品得到业界广泛认可,曾获得多项建筑设计大奖及提名:Moniteur 建筑金奖、法国国家建筑大奖等。同时,Jacques Ferrier也积极投身学术界,参加国内外各大专业研讨会,发表许多学术著作。他也曾在布列塔尼建筑学院任教,并作为能源建筑协会董事会成员,积极推动欧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008年3月,法国总统萨科奇钦点了Jacques Ferrier的“感性城市”作为最终方案代表法国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据Jacques Ferrier介绍,此次法国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法两国文化的共通之处。两国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有着对美食同样的追求,而园林更是两国建筑界共同的语言。于是,法国馆带来了一个融合了两国文化的全新凡尔赛花园。   “平衡理念”是法国馆的又一设计背景:技术与感性、创造与永久、革新与品质、行为与思想、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平衡。Jacques Ferrier的这一创新概念摒弃了“传统法国与现代法国”的老式对比,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法国的国家形象与魅力。高科技是Jacques Ferrier设计的另一个亮点,也是他一贯主张的“实用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展馆中,人们将体会到如何利用创新科技改善生活,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循环再利用等方面。2,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英国馆设计师   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有句话打动了我:“对我来讲,我看到的一个亮点就是说接近傍晚的时候,大家看了很多的场馆,开始决定要放松一下,所以他们就可以坐在我们草地的斜坡上,充分的放松,昨天我还看到有人很放松的在我们的坡上滚来滚去,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   英国馆,是整个世博园区最让人震撼的建筑之一。最有互动效应的是,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网民从最终入围者的方案中评选出这个方案。   英国馆项目新闻发言人凯瑟琳•狄更森表示,英国是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国家,与世博会有着特殊的渊源,再加上下一届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为了在上海世博会上有效推介英国形象,英国政府对国家馆的建设特别重视。“仅是选择设计方案,英国馆就用了两年时间。”狄更森表示。   据了解,2007年,英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公开招标,全英最有才华的设计师都来“华山论剑”,参与英国馆竞标的47个方案竞争极其激烈,其中不乏大师级的建筑师和顶尖建筑事务所的作品,通过专家评审最后入围的6套设计方案更是难分伯仲。最后,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决定发起一个竞选:由中国人民自己来挑选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方案。   于是,在上海莫干山路的一家画廊里,英国领馆为这6件最后入围的设计方案举办了一个公开展览,并在现场安置了电脑,参观者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为他们中意的设计方案进行网上投票。赫斯维克工作室独树一帜的“创意之馆”(Pavilion of Ideas)就是上海市民的最爱。“创意之馆”击败了包括当红建筑女魔头Zaha Hadid、全球最大摩天轮“伦敦眼”设计者Marks Barfield Architects等5家全球知名建筑事务所,成为最终赢家。   37岁的英国天才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成了最后的赢家,“现在你看到的这个英国馆就是得票数第一的设计方案,是中国人民自己选出来的作品。”狄更森自豪地说。   这个哥们儿到今年才37岁,目前可称是全球最红的年轻建筑师。   作为“英国当代最大胆的创意奇才”(《泰晤士报》评语),赫斯维克以其在材料运用及塑像方面的锐敏触觉,演绎着建筑与艺术的关联,有人甚至称他是“当代的达•芬奇”。1994年,他创办赫斯维克工作室,宣称不以任何传统衡量自己。如今,一群天才建筑师、设计师正经营着这家位于伦敦国王大街的工作室,作品涉及艺术、建筑、产品设计等各领域,遍布世界,屡获殊荣。在中国,除上海世博会英国馆外,他们还负责香港太古广场的重新打造。   英国馆占地6000平方米,整个馆址设计像一张铺开的包装纸,象征着“纪念中英友谊的礼物”。远远望去,中心的“创意之馆”就像一个罩在公共广场上的大盒子,它没有厚重的混凝土基础,从外面看不到任何支撑结构,只是轻柔地与地面接触,显出一种简洁而又引人入胜的建筑语言。   在这个6层楼高的圆角立方体表面,布满了6万多条向各方向伸展的纤细“触须”,所有触须顶端都有一个细小的彩色光源,它们在风中微微摆动,形成展馆 表面变幻的光泽和色彩,组成多种图案和信息。白天,这些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提供内部照明,产生庄严肃穆的空间感。夜晚,触须内含的光源则会使整栋 建筑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影。这一独特的外墙设计可以显示展馆内外正在进行的活动,与观众形成生动有趣的互动,提供一场难忘的世博体验。   这些透明触须里包含有成千上万颗植物种子,走进馆内,参观者可以通过一系列走道进入这个“种子圣殿”,看到为世界物种保护项目作出贡献的各种植物种子样本,它们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孕育着生命潜能的绚丽画卷。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银行项目负责人宣称:“这个奇妙建筑里的种子将向人们传达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保护的重要性。千年种子项目是一项独特的工程,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种子库,其目标是使人类在面临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问题时,能够利用最广泛的植物多样性来实现自身的适应力、创新力和应变力。”   世博会举行期间,英国馆将成为折射英国城市生活的个性公园。世博会召开的6个月内,英国馆将及时收集参观者的想法,随时调整馆内展示内容和活动,以不同面貌亮相。负责上海世博会英国展的外交大臣Chris Bryant说:“赫斯维克的展馆设计将展示21世纪的英国,一个充满活力、富于想象、绚丽多彩的国家。借上海世博会的东风,我们要向中国证明,英国的创意设计领先世界,而英国馆就是朝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大步。”   赫斯维克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想力图简约,但效果却要震撼。”   “世博会就像一个建筑大派对,如何保持自己的个性?如何向另一个国家显示自己国家的特点?我们不能枯燥地在平地建房。我们希望英国馆能脱颖而出,使每个人都深刻了解当代英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英国馆完全颠覆了大家对英国“古板”的印象,英伦其实充满创意。这些种子让大自然成为建筑有机的一部分,蒲公英的造型也让所有参观者回到童年在草地上无忧无虑的奔跑。   英国馆所使用的种子提供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李德铢透露,英国馆里放置了以粮食、花卉为主的900种,共计26万粒种子,当中不乏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种子。   “世界万物都是从种子最先起源,经过不断的进化和演绎。我们要带给参观者的就是一种‘生物多样性的畅想’,同时展示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创意和巨大潜力。”李德铢说。   据透露,世博会过后,英国馆将留在中国,这些包含各种种子的亚克力杆将赠送中国数个不同的机构,还有一部分留于世博园。“这是英国送给中国人民的礼物,而英国馆的种子也代表中国与英国的友谊生根发芽、长存。”3,郭泰睦Teemu Kurkela:芬兰馆设计师   开始文章之前,有个简单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国家竞争力谁排第二?第一不用说是美国 无疑。紧接着的第二名是哪个国家?   德国?日本?都不对。   什么?不,你没有听错,是芬兰。   几乎所有人都会感到意外,这么小的一个国家?这么低调,除了NOKIA和西贝柳斯之外,我们对它基本一无所知的北欧国家?   其实,按面积算,芬兰可真不小。从国土上来说,芬兰将近34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第6大国(也有说是第7大国的)。而芬兰全国人口只有500万出头。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比较温暖的南部。剩下的,就全是大自然。如果带老人和孩子旅行,想要亲近大自然,芬兰是绝对的首选之地。   芬兰是这样的一个国家:近70%的国土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而另外10%则是被近19万的大小湖泊构成的水面覆盖。   芬兰馆的灵感即来自于这个美妙的大自然。   2007年夏天,建筑师郭泰睦租了芬兰的一个岛屿度假。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参与世博会。在参加芬兰场馆设计比赛时,我租了赫尔辛基附近的一个小岛。场馆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我所观赏到的自然风光。我从大自然中,汲取了营养,设计出了这个场馆。   首先,芬兰馆是一个岛,四面环水。而且,这个场馆的形状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很容易辨别出来,事实上芬兰馆并不是一个很典型的建筑物,更确切地说,它只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构组织。另外,芬兰馆可能是唯一一个拥有自己中文名字的场馆——“冰壶”,这是依据中国的历史和传统取的名字;芬兰语中,它叫“Kirnu”,讲述的是芬兰诞生的故事。   “Kirnu”,这其实道出了芬兰的历史。芬兰起始于冰河世纪,那时,芬兰还被几千米厚的冰层覆盖着,冰块的运动决定着海岸线、湖泊以及岛屿的 形状,冰川世纪期间,许多巨大的凹陷、洞穴等诞生了:很厚的冰层将石头压入地表里,形成坑坑洼洼的地表,一个向内凹陷的空间,就像一个巨大的水壶——如同芬兰馆的构造一样。这些岩石活动,如今在芬兰境内某些地方仍在进行,它们往往发生在旁人难以抵达的群岛上。我怎么会知道这些呢?因为我有一个古老的木制的帆船,感谢有它的帮助,我有幸发现这些活动。   “那一幕场景很有趣”,郭泰睦还记忆犹新。他解释:“‘冰壶’原义是一个地质学上的概念,也叫壶穴。它是通过水流携带石头研磨基岩河床而形成的。”他感觉,芬兰馆首先要代表芬兰的特质。“如果要用一个词汇来形容芬兰人,那就是坚韧。”而壶穴都是要在强急流或瀑布下方才容易形成,并且要经过数百年积累,这不正是体现了一种坚韧吗?   “冰壶”这两个中文字,也被刻印在场馆中庭的石头上。每个人都可以在石头的表面练习书法。   为什么想到要把芬兰馆建成一个岛呢?郭泰睦说:因为对于居住在都市里的人,岛是逃离繁忙都市生活的理想去处。“冰壶”岛是人工建成的,它是芬兰人和中国人劳动的结晶。在这里,人们愉快地相聚,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世博会的众多场馆中,芬兰馆还有一个项目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安置在芬兰馆顶端的桑拿房。芬兰境内有成千上万的桑拿房。在历史上,桑拿房曾经被认为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一个生命诞生、死者受洗的地方。现在,在芬兰几乎每一个新建的房子里,都有桑拿房。在那里,人们可以暂时抛却日常生活的琐碎;同时,一些很重要的商业联络活动和关键性的决定,也都是在桑拿房中完成的。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周六晚上的桑拿,是一周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芬兰,桑拿是很重要的仪式。   郭泰睦认为建筑是有意念的。这需要一颗谦卑的心,朝着某一个方向,一步一步地去发掘这个想法,这是想法诞生自然而必不可少的过程。我认为,最好的想法来源于建筑物本身,因为这才是美丽最坚实的内核。   同时,他也希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来到芬兰馆,各种思想与观点在这里碰撞、交流、融合。在他看来,这本身也像极了壶穴的形成过程。   年轻的郭泰睦于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后的一年,便成为JKM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首席执行官兼合伙人,其后凭借其团队的创新设计,在芬兰的重大建筑比赛中屡获大奖。在上海世博会芬兰馆建筑设计竞赛中,他又顺利夺冠,并且他们提出的另一项设计方案也夺得了本次竞赛的三等奖。   郭泰睦在大学期间走南闯北,在纽约、柏林等地都有过学习及工作经验。他第一次来中国的经历也十分难忘。“福建的永定土楼”一直让他念念不忘。他喜欢中国福建的那种山村民居建筑。“风格独特、规模 宏大、结构精巧……”这是他的评价。在他看来,这种圆型土楼就像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又如同从天而降的“飞碟”。而在进一步的了解中,他发现,此类建筑形态既节省土地又适合聚族而居,具有非凡的功用。   他把芬兰馆比喻成“无需修饰的美女”。他希望将美好生活的要素,比如自由、创造力、创新、社区精神、健康与自然等完美地融合进建筑构造、建筑空间、功能设计中。   有了以上的美好生活的要素,即使外观简洁也无妨。“因为,芬兰艺术的结晶就是简洁美,尽量接近朴素。”智慧对芬兰人来说从不意味着复杂。   郭泰睦谈论的更多的则是建筑的可持续性。为此,他也在建筑方式和维护特点方面,开发出节能、低排放 和环保的解决方案。在“冰壶”中,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够在酷暑时节为制冷设备供电;更多运用自然通风可以降低对机械通风的需求;空气从房屋下面的水平面采集后进行供应……   芬兰素出设计天才,也素有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的传统。1937年,近代最伟大的芬兰建筑大师 Alvar Aalto,便以芬兰著名湖泊为设计理念,创作出“芬兰传奇湖泊花瓶”系列。这次郭泰睦也不例外,从自然中寻找灵感。他的设计理念,如今已经变成长长的获奖履历——芬兰国家艺术奖、国际室内设计结构奖。   所以在参观芬兰馆的时候,要忽然走到中庭,那里让你“wow”出声,洁白的四壁,围绕一方白云飘过的天空,有虚空(Void)之美。我真的喜欢这个我第一次看到过极光的国家。5,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Benedetta Tagliabue:西班牙馆设计师   西班牙馆人头攒动,总代表玛利亚•蒂娜特地站在排队排的很长的队伍前面让我们拍照。   西班牙馆开馆以来,成为最受瞩目的馆之一。那独特的外形功不可没。   西班牙馆设计者为西班牙当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女建筑师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她曾经参与过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场馆和游泳馆设计方案的评选,其去世的丈夫为西班牙继高迪之后天才建筑师米拉赖斯。在接受采访时,这名建筑师说:“做建筑就像品尝美食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城市的精华吃进肚子。”   全世界只有不到10%的注册建筑师属于女性,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是其中之一。   最近,塔格利亚布赢得2010世博会西班牙馆的设计权。在上海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44岁的她一袭红衣、神采飞扬,摄影师记者对着她拍个不停。这已是塔格利亚布的第七次中国之行。她读大学时曾游历中国,而前几年,她作为少数几个外国建筑专家参与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场馆和游泳馆设计方案的评选。当为评委的还有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以及CCTV新总部的设计者库哈斯等人。这一次,她从评委变成了获胜者。   塔格利亚布设计的“篮子”成为西班牙馆的昵称。起初,塔格利亚布对西班牙馆的设想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地方,外部看起来很开放,内部又有明确分区”的建筑。本着这一目的,她与同事设计出了一个类似椭圆形的大厅和四个圆形小厅组成的模型。随后发现,模型很像是个篮子。   “这给了我们启发,国家馆就像个篮子一样,只不过篮子里装的是水果、食物,而建筑里面装的人。”她说。独特的外形给了建筑师更多的想象。篮子一般由藤条、柳条编织而成,这是西班牙人擅长的传统工艺。在东方文明中,用植物编织的器物也占据相当的地位。   于是,用藤条、柳条编织物作为建筑外墙的想法产生了。“藤编的篮子,在概念中可以包容很多东西,不同文化的人可以在里面交流对话。藤,也是中国和西班牙的传统材料,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桥梁。”塔格利亚布对记者说。   从内部看来,西班牙馆是一座地道的绿色建筑。在总面积达8000平米的大厅内,主要的装饰材料是竹子和半透明的纸,顶部的太阳能板则为建筑提供能源。相对于之前揭晓的未来感十足、外表通体发光的“方块”世博会英国馆,西班牙馆显得“原始”许多。在这里,你看不到一条直线,只有蜿蜒的曲线和高低起伏的表面,仿佛走进达利超现实主义的时间长河。   有人认为西班牙馆显现出了女性建筑师独有的特质,塔格利亚布却说:“有时候男建筑师也会做出很妖娆妩媚的建筑来,反之亦然,女人也会做出很刚硬的、‘很男人’的建筑。”   虽然还并不能像著名英国女建筑师乍•哈迪德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塔格利亚布已是当今西班牙最优秀的女建筑师。一方面,塔格利亚布还太年轻,1963年生,其设计大部分集中在西班牙和欧洲;另一方面,她一直站在被誉为天才建筑师的丈夫恩里克•米拉莱斯 (ENRIC MIRALLES)的光环背后。   米拉赖斯生于1955年,被西班牙建筑界普遍认为“继承了高迪衣钵”,并“最有可能超越高迪”的天才建筑师,人们又叫他为“时间的建筑师”。与高迪一样,他完全颠覆传统的设计手法,很少在雕塑空间,而是尽可能地使用线条和平面的延展性勾勒出空间的特质。1991年,塔格利亚布认识米拉赖斯;1993年,两人结为夫妇,并以两人的名字缩写为名成立了EMBT事务所,EM就是恩里克•米拉莱斯,BT则是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从此,塔格利亚布的设计风格开始受到米拉莱斯的影响。   2000年,年仅45岁的米拉莱斯因患脑瘤突然去世。塔格利亚布不但要照顾一双年幼儿女,还要独力支撑夫妻二人共同建立的EMBT建筑事务所的诸多事务,替去世的丈夫完成其生前构思但未动工的建筑项目。她已经把米拉莱斯生前留下的11个仅仅停留在构思和图纸上的建筑工程,已全部变成现实。   现在,塔格利亚布开始做一些全新的项目,一些没有恩里克参与的项目。比如德国汉堡的港口建筑和上海世博西班牙国 家馆,她说:“这是非常巨大的工程,但是现在看来一切进展顺利。我想,虽然恩里克没有亲身参与,但是他的想法仍存。”   “我希望有天自己可以继续以自己的风格走下去,在‘我们风格’的基础上,继续进化。”塔格利亚布特别强调说,是进化,不是革命。   一名采访过她的记者说:她太过坚定,以至没有人会比她更清楚自己的立场了。   “寻求能被所有人都理解的方式”   E=《世博特刊》   T= Benedetta Tagliabue   E: 你为2010世博会所建的西班牙国家馆,最主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T: 世博会主题是“可持续”,这也是任何一个希望对改善人的生活有所帮助的建筑师所关心的话题;同时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是举办世博会的目的之一,特别是像中国和西班牙这样距离很远的国家之间,交流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在设计上试图寻找一种能被所有人都理解的方式和材料。   E: 你之前是否在建筑上使用过类似的材料?   T: 没有,这是第一次。据我所知,也从来没有别人使用过藤编这种材料,这是非常具有实验性的一个项目。但建筑师这一行就是这样,总是要实验新的东西、新的造型、新的设施。   E: 你说这将是一个极具实验性的项目,那你的技术问题是什么?   T: 我希望这个建筑本身就很美,所以仅看其结构,你就会感到它的与众不同。而在结构构架好之后,内部空调和各种设施的连接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部分。“皮”和“骨”连接的部分,也是难题之一。最后,我希望这个藤编的外墙表面可以维持一定程度的“透明”,所以光就能透过外墙,进入建筑里面,使得建筑极具观赏性。这也需要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E: 聊聊公共建筑吧,很多EMBT事务所的作品是公共建筑,这几乎成了你们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西班牙圣卡特琳娜市场。   T: 我们确实做过很多公共建筑,米拉莱斯在世的时候,就是如此。大学、公寓、市场……我们觉得公共很重要,我们试着模糊城市里开放的空间和建筑内部封闭的空间,这两者之间的界限,让他们的区别不再泾渭分明。我们认为没有明确界限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在看到圣卡特琳娜市场时,你会发现那个房顶已经突破了房顶的界限,而走进市场去,内部的空间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开放的广场。   E: 米拉莱斯去世,忽然间压力都转到你一个人身上,你有没有想过放弃?   T: 从来没有。但我非常震惊,我们是夫妻,而且要知道,在建筑界我们是一对非常年轻的夫妇,这意味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一起。这一切发生得非常快。   这真的很糟糕,不但因为他是我的丈夫,从事业的角度看,更是如此。当他离去时,我唯一想的就是怎么把这些事情继 续下去。我要尽可能地控制局面,我不想退出,不想离开,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一定要完成这个大项目。   苏格兰议会大厦是个非常棒的项目,米拉莱斯去世时这个工程只进行了一半还不到,但我仍像以前一样对这个项目本身有信心,在即将建成时,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它的美妙,等到真的建成了,他们就真的被它折服了!于是人人都高兴起来,议员们兴高采烈地搬进了大厦。   我那时觉得这是必须完成的,现在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对此我觉得自己挺幸运。6,魏悉理Lennart Widchell:德国馆设计师   他喜欢我们称呼他魏悉礼,甚至工地上就有人直接叫他“老魏”。   炎热的夏日,他穿着一件长袖衬衫。因为封顶仪式上,他是必不可少的上主席台的人物。又可能是艺术家式的不修边幅,他比在主席台上其他嘉宾少了一件西装和一根领带。他先是领着我们走向建筑模型,然后就径直走向了工地,仰头指向已经完成的钢结构。   他说:“它是开放式的,这个展馆没有被设想成是一幢建筑,而是一个亲和的没有内外空间界限的雕塑。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门和窗,这里没有里面和外面的概念,也就没有‘进’和‘出’的概念,因此,你不可能感到阻隔。很显然,毗邻的景观能流畅地过渡到德国馆。”   展馆的工作人员曾经告诉我们,参观德国馆的人在最后5分钟将有一次激动人心之旅。在那间叫做“动力之源”的展厅里,屋顶将垂下一个直径3米,具有40万个发光点的圆球。只要600名参观者走进圆锥体,上下排成三圈,齐声呼喊,这个重达1吨多的球就会向声音大的那方摆去,球面上会出现来自德国城市和风景点的图像。金属球摆动停止,再一次对着话筒呼喊,花朵就会开放,公共汽车就会开动……这是一个有着现代寓言色彩的互动。参与者除了兴奋还会有很多的体会:“步调一致”,“努力就有可能”,“人人有责”……   魏悉礼的设计不平凡之处是表达了他对于世界的看法:每一个人或者群体都有自己的立场,在说着不同的话,要达到和谐,首先就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同时,矛盾存在并非分崩离析,总有办法做到整体的和谐。   一个新词:“Balancity”。这是德国馆的主题。魏悉礼的设计,正是用建筑的语言解释了这个平衡的过程。如同有悠久传统的德国哲学一样,在演绎着辩证法。蕴含哲理的建筑,总是散发出特别的诗意。正如歌德的诗歌中蕴含着哲理。   德国馆的外观的设计线条遒劲有力,钢材的构架重量达到1,200吨。可是绝对没有让人感到剑拔弩张。建筑师使用坡地的设计,将建筑的主体抬高。建筑的墙面外 面再覆上网状的新颖建筑面料,这样的面料丝般滑溜,遮阳,透气,可以用以抵御上海夏天的酷暑。整个展馆从上到下蒙上了16,000平方米这种半透明的银灰色的表层之后,建筑就朦胧起来,那些刚健的折线不由也浑然成为一体。   魏悉礼至今不知道该如何用最简捷的语言为自己的设计确定一个风格背景:“它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德国的。不过,在德国,这个建筑的很多设想可能不会实现。”7,吉姆帕奥罗Giampaolo Imbrighi:意大利馆设计师   意大利。不可能没有创意。   这是闻名全球的创意国家。设计立国。世博园区里的意大利馆绝对值得一观。   意大利馆的设计师:Giampaolo Imbrigh 也同感重任。   对意大利人而言,“大城市”意味着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发展机会,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潜力。它是一个可以塑造名人、充满生气、快节奏、使人倍感幸福的城市。   当人们到达意大利馆时,一定会因为其壮观的拱门入口而赞叹。这个入口是著名建筑师Andrea Palladio充满想象力的作品——通向维琴察(Teatro Olimpico)。它的设计结合了中国与意大利文化,其建筑风格是底比斯街道的代表。   而从空中俯瞰整个意大利馆,人们会因为它独特的外形设计而感到惊奇。整个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种被意大利人称之为“上海”的传统游戏,这个游戏其实就是上海小朋友玩的游戏棒。数根游戏棒通过孩子的小手被随意撒成不同形状的组合。意大利馆的设计师从游戏中受到启发,采用可任意组合的功能化模块搭建起意大利展馆,形状就像游戏棒一样可以随意变幻,而且能够以较小的规模进行拆卸和组装。该建筑由20个功能模块组合而成,代表着意大利20个大区,每一块都可以被拆 卸和重建,体现了不同地区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它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节能环保,体现了先进的生态理念。   未来城市的人口密集度和覆盖区域将会大幅增加,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利用新城市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资源。但前提是,城市发展体系必须建立在崇尚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此次意大利国家馆将会展示前卫的建筑技术,包括新型建筑材料、住户自控系统、净化运输、可再生能源以及新兴工业设计趋势、纳米技术的潜在应用等尖端 技术。   意大利国家馆在设计过程中,被设想成了一部具有特殊微生态气候环境功能的“机器”,它有助于节能减耗。微生态气候环境系统集中在幕墙玻璃上,这些玻璃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因此大幅度节能降耗。它不仅起到遮阳效果,还可以发电。   意大利国家馆还通过全新开发出的发光水泥材料增加了建筑体的自然亮度。这一特殊的建筑原料,能进一步加大室内自然光照明,使建筑体呈现出双重光照效果。一部分呈现透视透明效果,另一部分则采用幕墙玻璃 形成透明的外立面。   除了透明的混凝土和抗菌地砖,意大利馆里达•芬奇的名画、法拉利的顶级新款跑车、还有美味可口的PIZZA饼和托斯卡纳葡萄酒——每一个来到上海世博会的观众,都可以在意大利馆感受到最意大利的生活方式。8,约翰•考美林John Kormeling:荷兰馆设计师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如果你想看到用街道和房屋组成的“翻滚过山车”,想试饮从加油泵里压出的纯净水或想增加对荷兰的了解,那么,荷兰馆就是你的好去处!   荷兰国家馆冠名为“快乐街”,由建筑师兼艺术家John Kormeling操刀设计,整条街道排列成数字中国传统幸运数字“8”的形状。参观者可以沿街欣赏风格迥异的荷兰传统建筑。每一个建筑又同时是一个微缩 的展馆,展示了荷兰在空间,能源和水资源上的创新技术。参观者可以了解到荷兰如何平衡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技术,同时荷兰也是一个旅游胜地。设计师John Kormeling的理念不是设计传统的展馆以静态形式展示荷兰,相反,通过一条街道,街道上最具荷兰特色的展示,游客们可以真正感受到荷兰。   荷兰馆是上海世博会上唯一一个全开放式国家馆。这是一条呈“8”字形的长400米、宽5米的街道。它打破了传统城市的格 局,像一条欢快多彩、建在柱子上的翻滚过山车。在这里,你能看到二十世纪荷兰不同风格的建筑,包括电影院、咖啡馆和民居,还可以沿街浏览荷兰在使用空间、能源和水资源方面取得的科技成就,观赏荷兰的艺术作品和品尝美食。路边橙色的遮阳伞上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化为展馆内使用的电。而且,“快乐街”上的那个加油泵,实际却是一个净化水装置,供口渴的你压水饮用。荷兰馆的主题为“快乐街”,它表达了我对于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美好的城市和生活,应该从一条好的街道开始。一条好的街道应该有混合的功能以及不同类型的建筑、不同种类的楼房,例如一所居民的住房、一家商店、一座工厂、一座办公楼、一个农场、一个加油站、一片运动场、一个车库……这些不同的部分在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种种条件。   简约、开放式的建筑格局是考美林所爱,而荷兰馆的设计则赋予他一个阐述自己理念的机会:“在我看来,最理想的城市就是要打破传统格局,让城市中的所有元素都自然地融为一体。我很赞赏‘线性城市’理念,即纵横延伸的街道,两边的建筑物根据当地气候和 地区特征而建,便利的交通使人们可以自由穿行于私人住宅和各种公众场所之间”。“快乐街”是这种富有生气的“线性城市”的缩影。所有的建筑临街而立,改变了一般公寓楼内各个空间以电梯或通道相连的模式。   “快乐街”是考美林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件艺术作品,包容了他所有的艺术主张和理想。同时,“快乐街”也是一件简单的艺术品,因为考美林认为,要想生活得快乐,你就得过最简单的生活。   对于在荷兰生长的考美林来说,在原本陌生的上海对“快乐街”进行一条龙管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光是审批这一关,他和同伴就不得不与20来个机关打交道,忍受了许多人对设计方案的指手划脚和重复审批。每个月,考美林都数次亲临上海,对施工进展和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在考美林眼里,参与建设“快乐街”的建筑工人“无论粗活细活,都拿得起放得下。”而且,中国高低科技共存的优势,使许多在荷兰因为价格昂贵而不能实现的细节成为可能。“每次去上海,我都会发现一些问题。而与中方交流,最大的障碍当然是语言不通。每次交代事情后,我都要反问自己:他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我的话?真的理解了?那就动手。可后来却发现他们理解错了。所以,只好经常用画图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好在没遇到过什么大麻烦。”   “所以,我想要建造一条街道,接着我想,或许我可以把它架高,变得立体,然后把它变得曲曲折折,这样我就可以建造一条更长的街道了。我就想到了建一条8字形的街道,就像蚕宝宝编织它的茧一样。”   当然,这仍是一条街道,所以它会带领你去往某个目的地,但是它更像是中国风景画里的一条小道,非常和谐美好。这是一个浪漫的、一个想让人去亲吻的建筑。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展馆,没有门,所以内部结构就直接呈现在外面。   人们可以单纯地去注视它、欣赏它,它是一个完美的钢架结构,由非常出色的结构设计师设计,他的名字叫Rijk Blok。他把我的这个小想法变成了一个非常富有原创性的建筑结构。从这一点来说,这个建筑的建设过程本身比我的想法更加重要。   “和中国人在一起工作非常快乐。我有一个14岁的女儿,我和我的家庭都学习了很多中国文化。我很享受与工地上的工人一起工作,他们常常讲笑话,并且开怀大笑。他们说,即使这个建筑没有办法完成,他们也可以以后再自己去修补它。我和我们的施工者们一起品尝了很好吃的食物和很多好喝的饮料,我一直都穿着他们的蓝色工作服,我还用他们的旗帜和横幅来装饰我在荷兰埃因霍恩的家。”9,王振军:沙特馆设计师   沙特阿拉伯要整就整大的。从外形到体量,到内部的互动环节之高科技,沙特馆吸引了除了中国馆之外最多的人流。这是总设计师王振军意料之中的事情。   王振军是个安静的建筑师。而出自他创意的“沙漠宝船”则是个个性特别鲜明的场馆。   2010年,这片“幸福的沙漠”呈现给我们的是一艘“丝路宝船”。走近沙特馆,此馆宛如一艘大船停泊在黄浦江畔,船头朝向遥远的麦加。沙特馆作为园区内不多见的巨型建筑,长91米、宽47米,用双曲面船形建筑造型象征了阿拉伯神话中的“月亮船”,船身上的LED屏滚动播放中沙两国的欢迎信息。   沙特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乘上这艘船,回头可望见一千多年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场景。顶层树影婆娑,充满沙漠风情的空中花园演绎来自沙漠的绿洲。馆内还有世界上最大的IMAX屏幕3D影院,沙特风情在屏幕上呼之欲出。人们可以体验别具特色的帐篷生活,在椰枣树下远眺风光。   沙特馆定名为“阿拉伯之城”,主题是“生命的活力”,着重展示在没有河流和湖泊的严酷自然环境下,沙特阿拉伯如何创建美丽的城市、营造美好的生活。四种类型城市构成了沙特馆的展示特色:能源之城、绿洲之城、文化古城和新经济(310358,基金吧)之城。   在沙特馆开馆后造成轰动效应之际,王振军低调得有些过分。   他的简历一点儿也不普通:生于60年代中的他是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电子工程院设计院集团副总工程师、总建筑师;北京时空筑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1998年荣获本年度中国建筑(601668,股吧)学会青年建筑师奖;2005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的设计理念直接造成了沙特馆光滑的外形。这个灵感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聚宝盆,寓示着繁荣与好运。走进沙特馆,一层的花园种植着来自中沙两国的鲜花,表演舞台上沙特民俗舞蹈可以让长时间等候的参观者预先感受独特的中东风情。位于沙特馆中央的双螺旋形走廊象征了经济繁荣与文化进步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沿走廊上行,可以浏览墙上见证中沙两国长期友好关系的展览。   在阿拉伯语中,“沙特阿拉伯”的涵义是“幸福的沙漠”。从历史上看,无论是荒原上逐水草而居的贝都因人,还是从这片土地下喷涌而出的滚滚“黑金”,都是对“幸福的沙漠”最好的注解。   沙特馆馆长穆罕默德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届世博会是沙特参加规模最大的一次。   穆罕默德称,沙特馆有很多非常好看的节目,比如世界上最大的IMAX屏幕,位于顶层的区域复原了沙特的环境,这些都会成为世博会的特别之处。   沙特馆大船的构造非常高科技。主体建筑虽然没有一扇门和窗户,但光线十足,空气畅通。原来它不是从太阳那里直接得到光线,而是利用并转化光能。风则是从悬空的底部缓缓吹来,实现能源的环保利用。馆内除了展示绵延数千年的丝绸之路交流,介绍沙特地理位置、人口、历史、政治等国情,还有全世界最大的IMAX 3D影院。游人将被1600平方米的屏幕全方位环绕,感受高科技的全新魅力。   内部的这个IMAX版本成为本届世博会最大的亮点之一,很多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这块全球最大的电影银幕。长91米、宽47米、近20米高的沙特馆,把大部分内墙整合成了一个1600平方米的巨大银幕。和普通影院银幕的横平竖直不同,它从观众脚下一直延展到头顶之上,呈半球形曲面,就像将近4个标准篮球场被折弯后贴在墙上、地板和天花板上。   沙特馆这艘船也行浦江,只不过是在浦江的岸上。沙特馆在上海夜风里陆上行舟,如梦如幻。10,布鲁克纳UWE R. BruCKNER:国家电网馆设计师   我在媒体开放日的晚上,见到了这个随和的德国哥们儿。   他是德国布吕克纳设计事务所(ATB)合伙人兼创意总监,瑞士巴塞尔艺术设计大学教授、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客座教授。 国家电网馆的设计师是水立方的设计师赵小均,而此次赵小均找的这个德国拍档让国家电网馆的水准更上一层楼。   布吕克纳教授善于使用综合的戏剧表现手法,他的作品无一不体现着内容过渡到空间的概念。遵循着“形式服从内容”的设计哲学,ATB不断致力于设计源自于内容的空间,通过交流内容、营造氛围、创造戏剧空间以及故事线,这些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引导着我们踏上一次次引人入胜的体验之旅。   布吕克纳教授是欧洲最有名的舞美设计师之一,他的“泰坦尼克号历险记”项目(举办于汉堡,德国最成功的展览之一)和为德国DSD公司设计的汉诺威世博会龙卷风馆(首枚国际关系大奖),为展览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奠定了一系列业界标准。   2009年,ATB的项目获得了超过15个奖项及提名,包括了慕尼黑宝马馆博物馆2009艺术总监协会银奖,交互空间类;2008萨拉戈萨世博会;非洲馆2009艺术总监协会奖,交互空间类;慕尼黑宝马博物馆09戛纳国际广告节金狮奖,环境设计类;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会2009艺术总监协会银奖,交互空间类。   位于世博园区D片区的国家电网馆占地4000 平方米,在本次上海世博会上它肩负着为世博园区及各场馆供电的重要责任,因此被誉为世博会的“能量之心”。同时,它的外观如同一个透明的晶体“魔盒”,参观者进入“魔盒”后,可以在六面影像包围的幻象空间中自由穿梭,身临其境地体验一场多媒体视听盛宴,感受自然能源转化成人类可用能源的全过程。   “魔盒”的外立面上悬挂着超过7万个风鳞片。这些风鳞片随风摇曳,可以捕捉风的形状,感知风的能量,并折射出斑斓的色彩。白天,“魔盒”呈现出光影的流动,将参观者带入电网新技术的畅想世界;夜晚,“魔盒”外立面的大屏幕,将循环播放一段极具动感和张力的影片,表现未来的美好生活。参观者无论在展馆前、广场上,还是在远处的步行道上,都能看到其犹如烟火绽放般的美景。   在本次上海世博会上,国家电网馆将以“创新,点亮梦想”为主题。在展馆内部,主办方将通过四个展区展现未来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共生关系。在展馆的核心部分“魔盒”里,参观者将被112 块LED 屏幕形成的720 度空间包围,感受绿色、智能电网为未来生活提供的美好憧憬,看电力如何满足这样一个国家的用电需求。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内容投稿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08-2011 www.VogueChines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风尚网 [ 蜀ICP备081098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