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艺术人生
导语:一百多年前,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随着汽车速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被它越带越快,它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除此之外,汽车还在另一个层面影响着我们,这就是艺术领域。虽然外壳的金属光泽和发动机的轰鸣声让汽车显得死板生硬,缺乏美感,但是这部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机器还是无意间闯入了文艺圈,掀起了一波波微澜。
卡尔-本茨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虽然看起来有点像今天的三轮摩托
当你在互联网上搜索“汽车与艺术”这样的词条时,你会发现约37,500篇相关的网页,可见汽车与艺术的结合在当下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反而有些泛滥街头的意味。
其实各汽车厂商打出艺术牌的举动也可以理解,毕竟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把美学元素注入到机器的设计和制造中也是进步的表现,况且性能和价格大战已经进入白热化,厂商们总要找些新的突破点吸引顾客,所以汽车和艺术的融合也就是大势所趋了。
不过讨论汽车与设计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主题,简单地说,汽车的美学设计是艺术对汽车工业的影响,而反过来看,汽车对现代艺术又有哪些反作用呢?
就像美食和服装一样,汽车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当美食有了不同的文化,服装有了自己的潮流时,汽车是否也对我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影响?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汽车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这个产业制造出的文化衍生品已经钻进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所创造的艺术价值是无法被忽略的。
好莱坞宠儿
如果问谁是半个世纪以来好莱坞最受欢迎的“演员”,也许你会说罗伯特-德尼罗或者汤姆-汉克斯,抑或是伊丽莎白-泰勒,诚然,他们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毕竟不是每部电影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比起这些大腕来,有一位“演员”可谓兢兢业业,出入各大片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虽然多数时候他都是配角,甚至时常被撞得七零八落,散架报废,但他们是每部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他就是汽车。
如果评选一百余年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汽车和电影这对兄弟都很具竞争力,一个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一个为我们高速的生活节奏降温,恐怕少了哪一个世界都会失去很多色彩。
之所以说他们是一对兄弟,是因为这两个产业的起步时间十分接近。
1886年的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为其机动车申请了专利。同年10月,卡尔-本茨的三轮机动车获得了德意志专利权(专利号:37435a),这就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
说到电影的开端,这个概念有点模糊,美国人认为是爱迪生,而法国人会告诉你是卢米埃,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依据,也没有对错之分,总之就是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两个人做了一件很雷同的事情。而这段时间正是汽车发明之后的十年内。
上个世纪中期,当汽车和电影不约而同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它们之间的结合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而它的代表就是美国——一个行走在公路上的国家,或者称之为电影王国。
由于美国幅员辽阔,工业发展迅速,汽车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就像纯净水一样无处不在又不可或缺,在好莱坞的电影中经常客串个角色,对于汽车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好莱坞影星威尔-史密斯曾说:“惊险片中如果没有车战场景,上座率就不会很高,这几乎成为了惯例。”正如他所说,紧张刺激的汽车追逐场面不仅节奏飞快,场面惊心动魄,而且总会伴随着一阵阵的爆炸让人热血沸腾,同时又感到窒息,由此带来的感官刺激足以把大批观众吸引到影院里,而这些经典的追车场面也往往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像他在电影《我和机器人》中的座驾奥迪RSQ概念车,如今也已成为银幕上的经典形象。
试想那些经典的银幕英雄,如果没有身下那性能出众的座驾保驾护航,确是少了几分英武之姿,你总不能让邦德穿着西服骑着自行车去打击恶势力吧。
路上的故事
说到汽车对电影的影响,紧张刺激的追车场面提升了电影,特别是惊悚片、动作片的观赏性,除此之外,汽车的出现更是为电影产业带来了一种新的类型片——公路片。
就好像德国人发明了汽车,而美国人却成为汽车占有量第一大国一样,公路片的创立者是新德国电影四大导演之一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但是把公路片发扬光大的却是好莱坞,这与美国的实际情况非常吻合。美国有两大特色,第一是国土辽阔,人口相对稀少,第二就是汽车保有量非常高,而美国的公路交通又十分发达,这就使美国人在出行时非常依赖汽车,无论是出门访友,还是假日郊游,都会有很多奇妙的故事发生在蜿蜒的公路上,而这正是公路片的灵感源泉。
公路片通常指,电影的叙事发展是以一段旅程为背景。
电影的主人公在占电影绝对篇幅的公路旅行情节中,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或者与别人,与自我心灵的交流,如《末路狂花》、《逍遥骑士》、《杯酒人生》都是不错的公路片。现在公路片已经发展成一种很成熟的电影模式。
典型的公路片产生在美国。美国号称是“装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美国人对汽车的感情就像中国人对自行车一样深厚。也许是因为电影来源于生活,那些蜿蜒的公路、星罗棋布的汽车旅馆和在公路上奔走的形形色色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美国电影演绎故事的舞台,而美国人对电影艺术的无限执着使他们能够很轻易地将这些故事演绎到银幕上,让观众和主人公一起完成一次次的心灵之旅。
具体的时间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了一种以汽车和公路为典型叙事元素的电影,其主人公的命运和情节的展开往往和公路息息相关。从埃德加-乌麦尔导演的《绕道》(1945年)和约瑟夫-刘易斯的《嗜枪狂》(1949年),到7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决斗》以及波格丹诺夫的《纸月亮》,公路片逐渐成为一种独立于其他片种之外的新的类型电影。
因为公路片的背景往往是那些乡间公路,而并非车水马龙的大都市,所以公路片诞生之初,多半是由当时好莱坞的青年导演执导,以反映青年人失落、孤独、愤懑和反叛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其主人公们多驾驶着各色汽车,怀着破碎的梦,疾驰在穷乡僻壤上。
进入80年代后,公路片逐渐杂糅了更多的类型元素,其结构模式也更为灵活多样,其中既有好莱坞的传统格局也有独辟蹊径的巧妙构思。影片《搭车人》把公路片引向了恐怖电影的世界;《末路狂花》则改变了男性主宰公路片的老规矩;《雨人》运用公路片的构架表现了人们相互沟通的过程;而凯文-科斯特纳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的《完美世界》则将公路片、伦理片、警匪片等诸多片种熔于一炉,适应了当代美国电影的新趋向——类型交汇。于是,有了修正型公路片一说。
公路片发展到今天已非好莱坞所独有,许多国家均拍摄了相当数量的公路片,比如赵本山主演的国产电影《落叶归根》,也是典型的公路片,虽然在这段旅程中涉及到的交通工具很多,但仍以汽车为主,最重要的是演员和导演带领观众在公路上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最终到达感动的彼岸。
- 上一篇:上一篇:中国是全球个性化需求最多的市场
- 下一篇:下一篇:行走“smart都市艺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