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从亚洲出走与回归
导读:葡萄酒的发源地是西亚,确切地说,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美苏不达米亚平原和西南高加索一带,有着远古的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的遗迹。
不论如何纷繁杂乱,鱼虾混杂,值得庆幸的是,数千年前从西亚出走的葡萄酒绕了一大圈,在20世纪80年代回到了东亚,无论是从种植规模还是市场规模,中国是当仁不让的最佳落脚地了。
从亚洲出走——葡萄酒起始的向左转
在我们的先人们开始设法用谷物蒸馏酒时,另外一种发酵果酒在亚洲的西边也开始初露端倪。
葡萄酒的发源地是西亚,确切地说,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美苏不达米亚平原和西南高加索一带,有着远古的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的遗迹。其后,葡萄酒的传播路线似乎就远离了我们,在史前6000年期间,向左转去,奔着就近的文明古国埃及去了,图特摩西斯三世尤为钟爱葡萄酒, 现今她与两罐葡萄酒的石雕像可以佐证这一点。 之后,在史前3000年—2000年期间,葡萄酒借道埃及去了古罗马,从那时起,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多次北上欧陆,葡萄的种植和酿酒技艺带到了罗纳河流域,几经起起落落,最终,酿酒葡萄种植以及葡萄酒酿造遍及欧陆,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葡萄酒产区以及其各自的特点,尤为重要的是,从而衍生出了与葡萄酒相应的佐餐文化,而这正是欧洲各国,乃至于各个葡萄酒产区引以为自豪的餐饮文化根基。
葡萄酒的回归——
A. 中国的葡萄酒的尴尬历史
尽管我们的国度,无论从纬度上来讲, 还是东西跨度上来说, 都应该是能够有大片种植酿酒葡萄的地域,但是, 数千年来没有形成种植、酿造及饮用葡萄酒的饮食文化。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入中原。但是十分遗憾,不知何种原因,中原葡萄酒的历史在那似乎要起步的一刻,却戛然而止。尽管,在这之后,历朝历代,也有零散的歌词诗赋、只言片语提及葡萄酒,但是终究在葡萄种植以及酿酒行当没有形成气候, 近几年,也有人试图证明葡萄酒在中原存在的历史,但似乎也没有见到什么令人信服的证据,葡萄酒相关的佐餐菜品更是无从谈起了。
所以,葡萄酒有史料可考的在我国也就是百余年的历史,当然这期间恰好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时期,内战外患延绵不断,国弱势微,民不聊生, 温饱尚且不保,何谈葡萄酒的酿造。1949年解放后,国家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但是,就葡萄酒而言,既非国防科技项目,又非民众生计的必需品,在国民经济的排序中,葡萄酒的位置,可想而知。况且, 国家在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期间, 几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果露酒完全主导为数不多的所谓葡萄酒厂的生产计划,也就是原料调拨供给和产品统购统销,完全按计划来。所谓果露酒,就是在前几日,人们还可以听到的名词,"半汁酒",说白了,有些许葡萄汁, 其余的就是三精一水了。假如把这一段历史也称之为自己的葡萄酒的光荣史,自能令人莞尔。现代意义上的葡萄酒, 应该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起,几个合资酒厂的建立,我国才有了比较广泛地国际酿酒葡萄品种的种植,以及比较成规模地葡萄酒酿造。葡萄酒成熟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开始得以引进,国内的葡萄酒企业在国家资金的扶持下也跟上时代的步伐。葡萄酒的发展史,在中国可以说是,跨时代的,跨越了欧洲耗用了千百年来的木质酿酒器具的历史演变,现今欧洲的众多的酒厂尚在逐步地用不锈钢设备更新那些老式设备,在中国可以一步到位。有些酒厂的现代化, 令得欧洲同僚们艳羡不已。但是, 市场营销,那可就不敢恭维了。
B. 当今的亚洲,几家欢乐几家愁
改革开放之初,法国"干邑"潮在港人的策划下,大肆涌进之时,打破了国产白酒一统天下的局面,禁锢多年的国内市场,饥不择食,一时间洛阳纸贵,港人数钱,法国人直摇头,为什么,港人偷着乐自不必多言,法国人呢?一则为国人的在饮用上的无知感到难堪,一则为究竟能有多少假货打着“干邑”的旗号涌进了大陆市场, 坏了自己的名声而无可奈何?那期间知识产权算个啥?记得那时, 我曾经接待过轩尼诗酒庄的代表团, 庄主送了一瓶XO时,特别声明,这是他从法国酒庄带来的,弦外音,在大陆真货能有几何?几年后,在人们意识到“干邑”根本就不是什么佐餐酒的时候,大有上当受骗之感觉,因为那原本那时欧洲人在酒足饭饱后, 点一支雪茄烟, 喷云吐雾时, 玩味的酒精饮品。"干邑"潮退下之后,国人吊起来的味觉,立马找不到北了,觉得在我们的餐饮文化里似乎缺点什么,那就是葡萄酒。港人不甘于“干邑”潮的沉寂,再度北上,推着 “武当红”( Mouton Cadet) 卷土重来,起初,是在夜店里推,之后,逐渐地走向了餐饮,此时,法国的半官方促销组织,法国食品协会(SOPEXA)从幕后走上了前台,人们对葡萄酒的认识,日渐清晰起来了。"武当红"的正牌酒 Chateau Mouton-Rothschild,也就日渐火起来了,至今一发不可收拾,乃至有价无市,那便是后话了。
当然了, 在葡萄酒的发源地, 两河流域,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且不说现今的风土条件属否适宜葡萄的生长, 单就政局来讲, 葡萄的种植以及葡萄酒的酿造恐难有机会回归。现今两伊, 一个是战火不断, 生灵涂炭的伊拉克,一个是政教合一的伊朗, 葡萄酒与任何酒精饮品一样, 在禁止之列, 大有有家难回的味道。记得2006年,访问美国的时候,被推荐到一家伊朗移民的酒庄,美莎拉酒庄,(Maysara Estate), 移民美国十几年,换了几个行当,最后还是拾起了波斯人的古老技艺, 选择了种葡萄酿酒,所酿的白葡萄酒,Sauvignon Blanc 是白宫酒单上的保留酒,现在一家人其乐融融。
西亚回不了, 就想当年葡萄酒向左转,去了埃及一样,在8,000年后的当今,交通,通讯的发达,诱惑着葡萄酒远涉重洋来到了东亚。谈到东亚,我们不能不说一下香港与日本。 香港, 那里的自然条件根本没有资格谈论种植酿酒葡萄, 但是, 这绝不妨碍香港成为欧美葡萄酒输入亚洲的枢纽, 在全球, 有一个表面上来讲, 比较奇特的现象, 在同样没有什么像模像样葡萄酒酿造的英国, 在评论各国葡萄酒方面,几百年来却执牛耳, 连法国那些名庄每年的新酒也要那帮人先评论一番,他们的说三道四,左右着名庄酒的市场的订价走向。所以, 一个世纪的一板一眼的英伦文化的熏陶了香港几代人, 葡萄酒消费上,香港人去年平均每人饮了3.3公升葡萄酒,在亚洲地区当中最高。香港遥遥领先于四邻也就不为奇怪了。无论是在葡萄酒的贸易转口上来讲, 还是某些欧陆品牌在大陆的市场策划以及营销, 那可以说是将西为中用的营销,在大陆把几乎每个成功案例演绎得淋漓尽致, 前面所提到的“干邑潮”,“武当红”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二吧。当然了,在做酒类生意上,欺负像乡下人的大陆同胞那是也绝不眨眼。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无论从纬度上讲,还是从地势土质上来说,在最有可能成为日本酿酒葡萄种植于酿酒的风水宝地,就是Yamanasi 山梨县,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在葡萄生长期,特别是结果期,每年台风前赴后继的造访,记得我在当地考察时,看到在应该收获季节的葡萄依然生涩, 每行葡萄还要挂上塑料薄膜以防降雨,所以,使得那里也只能种点食用葡萄而已。但是,没有本土的葡萄酒,不等于他们不会鉴赏葡萄酒,自 “明治维新”的领军人物之一福泽谕吉老先生倡导了日本要 “脱亚入欧”之后, 日本在对欧洲消费品上一贯领跑亚洲, 与香港难分伯仲。葡萄酒依然如此,举个例子,在每年11月,对法国宝祖利新酒(Beaujolais Nouveau)的钟爱上, 可以说是无人企及, 2007年,日本人喝掉了800万瓶, 紧随其后的美国, 才开了 200多万瓶, 这还是借助全国性的节日-感恩节, 恰好是宝祖利新酒发售的一周后, 几乎家家要来几瓶新酒以期感恩, 以及紧接着的更大的节日---圣诞节, 反观我们, 2008年此时, 区区5万瓶的新酒酒塞散落在我们诺大的大江南北。
至于台湾,前几年, 类似大陆计划经济下的专卖机构“台湾烟酒公司酒事业部”,不甘人后, 硬要在雨量丰沛、湿气漉重的台湾引种国际酿酒葡萄, 结果不难想象, 酿制出的葡萄酒又酸又涩,市场竞争力高下立判。韩国,至少在我2,000年考察时,难以找到像样的葡萄园,难以找到同仁,谈酒论道,其它亚洲诸国,文化宗教各异,葡萄酒几乎没有什么位置可言。近几年有种新提法,在新旧世界之外,出现了“New Latitude Wines”,大致上指的是南美洲的巴西,亚洲的泰国以及印度,种植的葡萄品质如何,尚不得而知。
C. 无所适从的消费者
葡萄酒的回归, 首先是国际酿酒葡萄品种在国内的种植,以及比较成规模地葡萄酒酿造。其次是,世界各国葡萄酒的低门槛地进入市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关注,葡萄酒也日渐被人们津津乐道,在国产葡萄酒独享市场没有几日,进口葡萄酒,无论是来自老牌的“旧世界”,还是咄咄逼人的“新世界”,随着关税的降低,近几年,争先恐后,纷至沓来。众所周知, 葡萄酒的类别,要比我们的粬酒要多得多,再加之酿酒国际葡萄品种以及各国的地域品种繁多,又因国度的不同,产地/产区的不同,酒庄的不同,年份的不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葡萄酒瓶上的酒标,书写着不同国家的文字,法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不一而足,最为能够看懂一二的,也起码是英文,即使有中文译名,那也是有那些进口商为了通关,糊弄海关随意瞎编的,同一个外文,数种译名,光怪荒诞,自然是拗口难记,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我们华夏文明在葡萄酒方面, 根本就没有历史的沉淀,消费者, 自然也就没有知识的积累,选择起来,面对上述的千奇百怪的酒标, 无所适从,也就不为奇怪了。饮用时, 更加离谱,波尔多名庄葡萄酒兑雪碧,等等幼稚消费,令人汗颜。
D. 趁机渔利的国内酒厂
在进口葡萄酒没有被消费者认知之前,国内的葡萄酒厂,大多只是拥有个品牌,这些品牌基本上是扁平的, 没有什么内涵, 也就是根本没有像旧世界的成千上百的酒标, 既有横向的酒庄与产地有着密不可分属地文化。又有纵向的酒庄传人的历史渊源。 国内即使那有些历史酒厂,现今的管理者对于品牌的感情,对于信誉的认知,难以恭维,这些个品牌能做的只是利用所有公共媒体对消费者的狂轰滥炸。在进口酒标面前败下阵来的消费者,只好就范于这些品牌了。钱没少花,当然了,消费者买了厂家的电视广告高昂播出费用的帐单,至于酒瓶里的内涵,没人能说得清,质量上,参差不齐,原因很简单,除了个别酒厂拥有自己的葡萄园,(其实也那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有,国外的酒庄世代相传地拥有自己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葡萄园),所以,国内的收获葡萄的质量,除了地理,气候因素之外,还有纠葛不清的果农与酒厂,酒厂与酒厂的利益博弈,充满了变数,促使不少酒厂四处搜罗往年的原酒,或者从其它产区,或者从海外买来些酒质不一的原酒,消费者永远不知道这些酒厂从那里拉来了些原酒,接下来,只是灌装,贴标,发货而已,与其说是葡萄酒庄,不如说是葡萄酒灌装而已,如果销量不理想,烧钱买电视广告。顺便说一句,在法国,含酒精的饮品,想在公共媒体上做广告的任何企图,无一例外地被挡在法律的大门之外。因为鼓励饮酒那是有悖于国民的最大利益,身体健康,(众所周知,任何酒精饮品对身体都是一把双刃剑。)和道路安全,以及对未成年孩童的蛊惑。 因为我们国家在葡萄酒的品质上,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的法规界定,至今尚没有从法律上对产品的品质分级,法律滞后。其次,主管机构能够定期向公众发布各产区的客观公允葡萄收成状况,使之国内葡萄酒的年份酒名至实归, 摆脱鱼龙混杂的厂家的忽悠, 但是, 时下, 消费者只得靠自己仔细判定厂家所说的各种级别,年份了。
不论如何纷繁杂乱,鱼虾混杂,值得庆幸的是,数千年前从西亚出走的葡萄酒绕了一大圈,在20世纪80年代回到了东亚,无论是从种植规模还是市场规模,中国是当仁不让的最佳落脚地了。可是眼下的事,是我们如何来呵护远道回来的游子,用法制来规范葡萄酒种植以及酿造的游戏规则,让葡萄酒在东亚健康成长,使葡萄酒在我们亚洲的餐饮文化中有那么一席之地,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 上一篇:上一篇:未来10年葡萄酒行业的新趋势
- 下一篇:下一篇:亚洲精品葡萄酒需求量持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