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名画座地图
时间:2010-08-10 23:3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能否想象来到摩登大都会东京却放弃那些通常意义上的“旅行者”路线图,乘地铁去银座、新宿、涩谷却不是为了血拼和观光?通常,似乎只要拥有一本厚实的旅行攻略就不会错过这座城市的任何精彩细节。可是东京远非如此肤浅;都内23区隐藏着太多出游指南不能全数收入的惊喜——这一趟要走进东京的日常,去探访散落在东京都内的老影院“名画座”(MEIGAZA)。
什么是名画座?
在日文中,“名画座”其实专指那些放映日本本国以及海外作品为主的二轮或者三轮电影院;它们多在单厅轮流播放两套影片(浅草的“名画座”通常连放三套影片),有经典日本国片与西片,也有最近一年在其它首轮戏院下档的作品。
如果说他们“老”,应有两层意味:一是不少影院建成年代久远,部分影院甚至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营业;另一方面,这些影院专门放映老片子。它们以影像的方式承载着这座城市历史与记忆,也能够令外来者触摸一个更为亲切可人、更加真实(甚至更加下流?)的东京都。
一般来说,名画座的影院建筑既有封存了历史回忆的老建筑,也有新剧场。其影院格局都不算大,走廊和客人休息室的空间融合在一起,颇有些局促。除了贩卖小食品和相关文化产品(如电影书籍、海报等等)的柜台,戏院门口一概配有电影票的自动贩卖机。票价方面与上映新片的戏院相比,名画座影院优惠许多(日币1000元左右就能看两套片——女性、老人和学生等还有更优惠的价格;而一般影院普通新片一套就动辄日币1800元)。所有的名画座都一定会在墙壁显眼位置标明座位数,让人不禁想知道时至今日,究竟是什么样的观众群体会去频繁光顾遍布东京的大小名画座。
“名画座”影院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盛极一时。文化学者田次认为,所谓“名画座世代”的影迷多出生在二战后,与推动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团块世代”大致同期,而60年代末风起云涌的日本学潮和文化运动也在很大程度上与“名画座”的影迷文化相辅相成,学生和电影青年成为这批影迷的中坚力量——他们热心于世界电影文化,并相信通过电影能够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面貌。
不过70年代之后,随着电视工业的发达以及价格逐渐能够为大众接受的录像设备在日本的普及,“名画座”作为一种特殊影业形态自80年代初便开始一路衰退,这本身也映衬了日本影院工业在这个历史区间的波折命运。然而“名画座”在数十载的发展中并未完全从东京的文化版图上消失。自2000年以来,甚至有
“名画座”在社区居民和热心影迷的支持下死而复生,这在后现代社会新旧更替的轮回中简直可谓奇迹。
No.1新文芸座
池袋的一间叫做“新文芸座”(SHIN-BUNGEIZA)的名画座位于夹在池袋车站周围参差的低层建筑物中一栋小楼的三层,街面不远处是弹子机游戏厅(PACHINKO)和脱衣舞俱乐部;貌似三教九流混杂之地,却并不妨碍影迷来这里看电影。这间影院成立于1942年,1997年闭馆,2000年12月12日重新开业。在我到访的时候,影院除了在放映陈凯歌的《梅兰芳》,还在做以小津安二郎和以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为主题的回顾展。影院经理矢田庸一郎一副老派管理者的认真模样,对我尽数自己影院出色过别家“名画座”的几大特色。
矢田说,新文芸座的选片范围涵盖之广算是一个
优势(有日本和世界范围内的经典作品以及最新的影片);其次,他们的影院周六晚间十点半到次日凌晨5点15分有午夜场,乃都内名画座独有;再次,每月这间影院会举办落语会(近似于中国的单口相声的一种表演艺术),颇得观众欢迎。
NO.2新桥文化剧场
稍有年代的名画座影院呈现的不是MULTIPLEX那种堂皇的现代感,但是它简陋而窘迫的空间对爱好电影的人来说未必就是一种折磨。走进城市中心地带新桥(SHIMBASHI)JR日本铁路车站桥下的
名画座“新桥文化剧场”,其休息室(吸烟室)仅能容纳一台自动贩卖机和两三人。
在这里看一套“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票价800日元;观影期间,不时听到头顶上方火车经过的隆隆声,配合荧幕上紧张的剪辑节奏,也别有一番风味。新桥的这一间戏院建立于1957年,隔壁的“”则专门放映成人电影,剧场外的海报经常引人驻足观赏。No.3三轩茶屋
距涉谷仅有两站之遥的三轩茶屋附近,有于1952年开馆的“三轩茶屋中央剧场”——剧场最明显的特色莫过于外壁彩绘的一对河童男女。戏院老板山本一雄说,当初电影院外壁空着,就画上了色彩艳丽的男女河童,而河童是幻想中的生物,他们裸体无可指责。
戏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电影院的主要顾客群是附近的老人,周末和公众假日观众最多。在中央剧场的对面是“三茶屋シネマ”(CINEMA),两间剧场除了上映最近一年的日本独立影片,也有不少好莱坞大片如《天使与恶魔》之类作二轮、三轮上映。室外天寒地冻之际看到影院简陋的休息厅里放着一只开着的电炉和茶壶,据说那并非用来提供免费热饮,实则是为了增加室内湿度而设。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片《空气人偶》曾经在这里借景,影院也特意把该片海报放置在最显眼处。
MO.4 LAPUTA
东京西部阿佐ヶ谷(ASAGAYA)JR站附近的名画座“LAPUTA”(ラピュタ)大概算是一个异数。这间影院于1998年开始营业,它的4层建筑乃是影院馆主才谷受宫崎骏作品“天空之城”(LAPUTA)启发设计而成,酷似一座小城堡;不过由于影院位于怀旧感十足的居民区中,走近它未必能够看清城堡童话般的全貌。
因为馆主酷爱动画影片的缘故,不但LAPUTA营业开初的定位以“动画电影”为主,其室内装饰也多以世界动画为主题。影院最高一层是小餐厅“山猫轩”,一楼是休息大厅加售票口,二楼才是拥有48个坐席的影院。细心的馆主在其周边种上竹子、砌起池塘与小径,倒也令人惬意;坐在休息厅里喝一杯咖啡,望向窗外的夕阳,心想在一个这样的地方看一部老电影,着实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NO.5浅草名画座
法国导演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在他61岁的时候第二次造访 东京拍摄纪录片“没有太阳的日子”(Sans
Soleil),这是1982年的冬季,在城市东部的浅草(ASAKUSA)
附近,他进入“一个由乞丐、失意潦倒者、被社会遗弃者和韩国人组成的世界”,这是“泪桥”(NAMIDABASHI)
的一个清晨,这里“离市中心的金壁辉煌仅20分钟的车程”??
著名的浅草公园6区“映画街”,19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作为老东京(俗称 “下町”)的繁华娱乐区而享有盛名。
日本首家影院“电气馆”于1903年诞生在浅草,附近亦有吉原妓院夜夜笙歌。据说明治三文豪之一的永井荷风晚年时期几乎每日必来浅草欣赏脱衣舞和看法国电(600795,股吧)影,他去世前光顾的最后一间餐馆就在浅草。虽则6区在二战期间历经劫难,它真正的衰落却始自1960年代,电视的普及固然是主因,为了1964东京奥运而作的城市规划令城南一带新宿、涉谷、六本木等地区作为新兴文化区迅速崛起,才是浅草的核心影响力不复当年的重要因素。而在保护老影院方面,也有学者指出东京都政府一直未曾着力。在浅草,6区的二三十间昔日拥来攘往的影院逐渐在都市改造和新兴媒体的冲击下消失,或改建成为购物中心的一部分。
永井荷风的时代固然一去不再,但那个骨子里透着庶民情怀的浅草却从未走远。离游人如织的浅草寺不远处就是三间属于中映公司的名画座:浅草新剧场(1944年开馆)、
中映剧场和浅草名画座(1955年开馆);在2009年
岁末的浅草,克里斯·马克纪录片中的无家可归者和醉汉依然在街头飘荡,浅草的名画座开始再次地上映寅次郎的故事——主角渥美清当初就是浅草剧院的喜剧演员;如今他的寅次郎形象已经成为浅草旅游的代言。在附近的购物中心、PACHINKO电
玩中心和赛马会的簇拥下,三间影院的存在多少显得有些寂寞,因为对通常的游客来说,它们所代表的辉煌年代已经缺席。
不过这里永远都不会缺少观众——多为中老年人,亦有相当数量的“酷儿”、异装癖者——对他们来说,影院并非只是作为单纯欣赏电影的地方而存在,这
也许只是他们日课的一个歇脚处,他们在这里流连,也许是为了打发寂寞,下一站可能是小酒馆,或者又一个未知的明天。
和DVD家庭影院相比,老影院的空间本就应该充满人的互动,哪怕是这样与醉汉、失意者的狭路相逢……难怪中映的放映师松谷泰志对我说,电影院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危险的所在,黑暗中充满不可知,以及惊奇。
- 上一篇:上一篇:风水好才能睡得香 史上超完美卧室大公开!
- 下一篇:下一篇:优雅的“陶瓷”之家